本帖最后由 xxGG 于 2018-1-26 11:03 编辑
1、智慧工地的定义
“智慧工地”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工程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广义上——“智慧工地”指工地信息化。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进行精确设计和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安全监控、智能化生产等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使项目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狭义上——就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施工项目现场参建各方的交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消除各种浪费,持续改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满足客户要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2、智慧工地的主要内容
全流程的BIM、各业务和岗位的碎片化应用,全部数据的云托管和分析,基于云服务的大协同。这些应用中,BIM 和云服务是关键,而实现手段必须是碎片化应用。全模型。包括现场模型、过程模型和实体模型。项目部处于生产环节,生产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人、材、机等生产要素,项目部更关心的过程模型。除施工过程之外,项目部还要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和材料堆放等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到方便原则、安全原则、经济原则、规范要求等,现场模型能解决上述问题,有了现场模型、过程模型和实体模型,整体BIM技术才能在施工阶段真正用起来。 碎片化应用。也就是每个工种和每个业务有自己最佳的应用信息手段,不管是软件、硬件,还是移动设备这些都必须立足项目部该岗位的应用,否则无法保障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大数据。“云+端”形式可以解决数据采集、存储问题,也就解决了数据传承问题。大数据可随时实现施工水平横向比较,促进行业进步。 大协同。实现项目部各要素之间的良好协作,同时必须是基于模型的阶段数据协同,基于业务流程的多方共享协同,基于碎片化应用基础的真实数据协同。
3、智慧工地的特征
具有感知化、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的特点。从范围来讲,包含技术、商务和生产三条业务管线,实现项目的开源和节流。通过商务管线的智慧应用来提高项目二次经营的收入和二次经营的能力;通过生产管线,有效控制材料支出,加快进度,进而控制成本;通过技术管线,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不合理设计带来的返工和变更。从技术来讲,智慧工地是以项目管理(P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管理(DM)、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必将让项目各方受益,促进绿色、集约、精益的管理,最终实现工地现场的智慧、绿色、协同的建造目标。
4、智慧工地整体架构
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终端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提高现场管控能力。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对项目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和高效协同,提高作业现场的管理能力。 第二层是平台层。各系统中处理的复杂业务,产生的大模型和大数据,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计算、存储及提供服务,让项目参建各方更便捷的访问数据,协同工作,使得建造过程更加集约、灵活和高效。 第三层是应用层。PM项目管理系统是工地现场管理的关键系统之一,BIM的可视化、参数化、数据化的特性让建筑项目的管理和交付更加高效和精益,是实现项目现场精益管理的有效手段。BIM和PM系统为项目的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大量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产生者,这些海量信息和大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利用,需要DM数据管理系统的支撑,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因此应用层是以PM、BIM和DM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实现工地现场的智慧化管理。
5、智慧工地的应用
实时、全方位对建筑工地进行监控,如环境污染情况、安全生产情况、工程车辆情况、人员情况、物料使用情况;对危险情况进行预警、对违规情况进行报警。 通过视频语音实时系统能够与现场进行视频会议,提高沟通效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