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技术经验分享] 工程基础设施韧性与灾害防治相关技术研究

[复制链接]
7 0
黑暗中漫舞 发表于 昨天 11:4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工程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愈发成为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系统如交通、能源、水资源供应和通信等,不仅是社会经济运转的支柱,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面对自然灾害、技术故障、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时,增强基础设施的韧性,确保其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恢复并继续服务,是提升城市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工程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关键技术,并重点分析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措施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其在极端事件中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一、工程基础设施韧性概述
韧性(Resilience)通常指的是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或压力时,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迅速恢复甚至在新常态下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工程基础设施来说,韧性不仅意味着系统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存能力,还包括其恢复速度、服务延续性以及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适应能力。

在基础设施领域,韧性要求各项工程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抗灾性:系统能够在面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时,保持功能的基本运行。
快速恢复能力:在灾后能够迅速修复或替代受损部分,减少中断时间,恢复服务。
适应性: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设计,确保能够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性:考虑到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韧性基础设施应具备长远的可持续性。
二、工程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关键技术
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中,科技和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几种技术对于提高工程基础设施的韧性尤为关键:

1. 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对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例如,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IoT)技术可以应用于桥梁、电力设施、水库等关键设施中,实时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预防灾害发生。

例如,基于振动传感器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能够检测桥梁结构是否出现裂缝或损伤,进而预测可能的结构失效风险。此外,气象预警系统、洪水预警系统等也能为灾害防治提供提前预警,从而有效减轻损失。

2. 抗灾设计与结构加固
抗灾设计是提高基础设施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基础设施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震、风灾、洪水等多种灾害的影响。例如,抗震设计可以通过优化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材料和抗震技术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于交通设施,抗震桥梁设计可通过增加支撑结构、优化荷载传递路径等措施来提高其抗震性。

对于已建成的设施,可以采用结构加固技术来提升其抗灾能力。例如,在老旧建筑物中,可以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增强支撑和提升承载力等方法来提升其抗震能力。

3. 冗余性与多样化布局
冗余性是指通过在设计中增加备份系统或替代路径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例如,电力供应系统可以通过建设多个供电源来保证在一条电力线损坏时,系统仍能通过其他线路进行供电。冗余性设计使得即使一个系统受到损坏,其他备份系统能够继续保持功能,确保社会功能不至于大范围中断。

此外,设施布局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韧性。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在区域布局时应当避免单一化或过度集中的建设方式,分散风险能够有效降低单点故障对整体系统造成的影响。

4.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恢复
绿色基础设施是近年来逐渐得到推广的一种理念,强调通过自然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例如,在城市中,通过增加绿地、湿地和雨水管理系统来增强水资源的调节功能和洪水的吸纳能力。

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增强自然系统对灾害的适应能力,还能够在灾后帮助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从而间接提升基础设施的恢复能力。

5. 灾后快速响应与恢复技术
灾后恢复是基础设施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响应和恢复能力直接影响灾后社会的恢复速度。现代科技在灾后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无人机、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在灾后救援中具有广泛前景。无人机可以迅速对灾区进行空中勘察,评估损害范围,提供实时信息;3D打印技术则可以快速制造临时结构,保障灾后生活的基本需求。

此外,灾后恢复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到重建资源的优化配置、临时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步恢复,确保社会功能尽早恢复。

三、案例分析:日本的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日本是一个地震和台风频发的国家,其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日本在灾害防治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

抗震技术的应用:日本在建筑物和桥梁的设计中广泛应用了抗震技术。例如,东京的摩天大楼采用了高性能的抗震支撑和隔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时的振动,减少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洪水防治与水资源管理:东京的洪水防治系统通过建设地下大规模水库和排水管道,有效减轻了暴雨时城市内涝的风险。这一系统结合了传统的水利工程与现代的监测技术,能够精准预测降水量并进行自动排水。
灾后恢复与重建:在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后,日本迅速启用了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的灾后响应系统,协调了各方资源,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提供了高效支持。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复杂性不断提高,工程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智能监测、抗灾设计、冗余性布局等技术手段,基础设施能够在灾难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恢复力。然而,韧性建设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还需要政策支持、公众参与和跨部门协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工程基础设施韧性将进一步增强。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中,综合性、智能化的系统将为基础设施的持续可靠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123

发布主题
关注我们
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