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公路边坡运营期健康监测方案

[复制链接]
137 0
阿瑞 发表于 2024-11-27 14:54:1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阿瑞 于 2024-11-27 14:59 编辑


监测依据
1.公路边坡监测背景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根据中国相关地质灾害调查数据,2006年发生地质灾害102804起,其中滑坡占87%;2007发生25364,其中滑坡占61%;2008年以后的几年,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滑坡灾害更是每年都有增无减。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数百人。因此,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特别是滑坡体的监测和预警,对于有效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得尤为重要。
为实现公路边坡运营期健康监测自动化,武汉中地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实力,先后自主研发了专业型边坡监测设备和普适型边坡监测设备。将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综合分析边坡实际情况,开发了适用于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各类监测站和监测系统。系统可对边坡岩土体内部沉降、倾斜、错动、土壤湿度、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连续监测,及时捕捉边坡性状变化的特征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监测数据及时发送到监测中心。结合地表监测的雨量、位移等信息,由专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对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出判断,快速做出诸如山体边坡崩塌、滑坡等灾害发生的预警预报,以准确、有效的监测灾情发生。
2.监测目的及意义
(1)评价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程度,并做出有关预报,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2)运营期对边坡的位移、应力、地下水等进行监测,调查边坡防护加固体系的破损状态和病害的发育状况。
(3)为防治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动变形提供技术依据,预测和预报今后边坡的位移、变形的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可对岩土体的时效特性进行相关的研究。
(4)边坡监测能为边坡工程岩土力学参数的反演分析提供资料,提高边坡工程岩土力学参数的准确程度。
(5)对已经发生滑动破坏的边坡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也是检验崩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处理工程效果的尺度。
(6)能为分析岩体结构与边坡变形破坏的关系,掌握边坡变形特征和规律,研究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导在边坡发生严重变形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
(7)为进行有关位移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3.监测依据
公路边坡监测主要依据以下相关技术规范进行:
1)《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DB 42T1496-2019);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边坡工程勘察规范YS/T 5230-2019》
4)《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
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6)《边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7)《边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
8)《崩塌、边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 );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16)。
4.监测内容及方法
公路边坡监测对象主要包括:
1)边坡岩土体及地下水;
2)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墙(桩)、锚杆(索)等;
3)周边环境,包括邻近建(构)筑物、邻近地下管线等;
边坡监测内容以位移、裂缝及雨量等为主,地下水位、支(挡)护结构应力应变等为辅。其它监测内容包括坡顶建(构)筑物变形、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视频监控、声光报警等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需选择。
监测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边坡的类型、规模、灾害类型和监测级别等,结合监测方法适用性、经济性、耐久性等因素确定。



5.监测网点布设5.1监测点布设原则
监测网点布设应根据边坡监测等级、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及施工计划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设在同一断面上。
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护设计计算位移与受力较大及能表征边坡和周边环境安全状态的关键部位。
监测点布设不应影响被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5.2变形监测网点布设5.2.1边坡地表变形测点布设
a)监测断面应根据监测等级、边坡长度及现场条件布设,断面间距宜为40m~60m,监测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少于3条,监测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少于2条,监测等级为三级时不应少于1条;监测断面上监测点间距应根据监测等级确定,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20m~3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30m一50m;
b)每条监测断面上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
5.2.2支挡结构顶部位移测点布设
应沿支挡线布设,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
5.2.3深部水平位移测点布设
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个监测点,监测点间距宜为30m~50m,监测点埋设深度应超过潜在破坏面5m。
5.2.4深部垂直位移测点布设
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个监测点,监测点在竖向上宜布设在各土层分界面上.在厚度较大土层中部应适当加密。
5.2.5邻近建(构)筑物变形测点布设
a)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以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构)筑物连接处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建(构)筑物角点、中点应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布设间距不宜大于20m;独立柱基的建(构)筑物监测点宜布设在外墙柱基上,每间隔1~3个柱基布设一个监测点,且每侧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
b)倾斜监测点宜布设在邻近建(构)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序重柱工墙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垂直线上;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物倾斜时,监测点布设应符合a项的规定。
5.2.6邻近地下管线变形测点布
a)边坡监测范围内有多 条地下管线时,应对重要的、距离边坡近的、抗变形能力差的管线进行重点监测。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可在管线上方布设地表监测点和线;
b)地下管线监测点和线宜布设在管线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垂直位移监测点间距宜为15m~25m,水平位移监测点和线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管线特点和工程需要进行确定。
c)压力管道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可在管线上方布设地表监测点,间距宜为15m~ 25m;
d)地下管线监测可根据需要采用合适的物探方法进行监测;
e)管线监测点和线布设方案应征求管线管理部门的意见。
5.2.7隆起监测测点布设
a)隆起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设,剖面宜选择在边坡中部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个;
b)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 数量不宜少于3个;
c)隆起监测标志宜埋入地表以下不小于0.5m。
5.2.8裂缝监测测点布设
a)边坡监测前,应对监测范围内的地表及建(构)筑物裂缝进行调查,布设监测点并统一编号,当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b)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应布设不少于2组观测点,其中一组应在布设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布设在裂缝的末端。
5.3应力监测点布设
1)土压力监测点竖向间距宜为3m~5m,宜布设在每层土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的支挡结构侧面。
2)支挡结构应力监测点竖直间距宜为3m~5m,且宜在支挡结构设计计算弯矩最大处布设监测点。
3) 锚杆(索)内力监测点应占该层锚杆(索)总数的1%~3%, 且不应少于3个,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布设在外锚头或和锚杆主筋部位。
4)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m~5m,监测点总数量不应少于3个。
5.4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a)地下水位 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不应少于3个。
b)边坡监测等级为一级时,测点间距宜为20m~30m; 监测等级为二级或三级时, 测点间距宜为30m~50m。
c)边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处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6.设备选型及安装技术要求6.1地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地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自动化设备采用ZDH-GP30型一体化GNSS接收机,用于监测地表位移、变形发展情况。


6.1.1  GNSS监测原理
GNSS监测技术的原理是利用GPS/BDS/GLONASS卫星测量基准站和监测点(1个或多个)之间的相对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得到各监测点不同时期的位置信息,然后采用数据软件(核心算法)对位置信息进行解算,剔除各种环境影响误差因子,并与首期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各监测点在不同时期的精确度达到毫米级的位移信息,最终将各监测点的位移信息(曲线、数据等形式)展示在系统监测云平台,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时查询和参考,同时,可对超过设定阈值的形变值发出相应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对应处置措施。


6.1.2  GNSS技术参数


6.1.3  GNSS安装技术要求

GNSS 基准站选址及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准站观测墩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基准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屋顶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基岩观测墩。

2)基准站距离易产生多影响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 带等)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发射塔架)的距离大于 200m;

3)基准站能进行连续24h以上的实地环境测试,基准站数据可用率大于 85%,多路径效小于0.5;

4)基准站宜选择年平均下沉和位移小于 2mm的稳固位置,避开易产生振动的地带;考虑未来规划和建设,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人员维护和站点长期保存;

5)对于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筑,浇筑深度不宜小于 0.5m;对于土层观 测墩,钢筋混凝土墩体地下埋深不宜小于 1m。

GNSS 监测点选址原则如下:

1)采用 GNSS 监测时,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不宜超过 15°;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 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 50m;

3)天线高度不低于 2 米。

GNSS 观测基础建设原则如下:

1)GNSS 立杆直径≥140mm,管壁厚度≥3mm。

2)观测墩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3)立柱浇筑结束时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并严格整平。

4)对采用混凝土浇筑安装立杆的监测设备,立杆长 2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 500mm×500mm×600mm,立杆长 3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 600mm×600mm×800mm,立杆长 5-6m 时混凝土底座长×宽×深不小于 800mm×800mm×1000mm,且基础露出地面高度不小于 200mm。混凝土基础位于冻土层上时,墩体重心原则上应位于冻土层以下不少于 0.5m。混凝土基础位于居民屋顶上时,立杆长度不高于 1.5m,防止发生倾覆。


6.2深部水平位移监测

深部水平位移自动化监测设备采用ZDHD-DCX固定式测斜仪。用于观测相对于稳定地层地下土(岩)体位移,确定滑动面位置和滑体变形速率,判断主滑方向,判定滑坡的稳定状态,评判滑坡加固工程效果等。

6.2.1  固定式测斜仪监测原理

由多支导轮式固定测斜仪串联吊装在测斜管内,通过在不同高程测杆上的倾斜传感器测量出被测结构物的倾斜角度或位移量。导轮式固定测斜仪可多支串联组装,亦可布设为一个测量单元独立工作并可回收重复使用。

当被测结构物发生倾斜变形时,固定式测斜仪将同步感受变形,其某一深度变形量△i与输出的角度变化量θi具有如下关系:

6.2.2  固定式测斜仪技术参数
固定式测斜仪技术参数如下:


6.2.3  测斜仪安装技术要求

1)测斜管埋设前,对钻孔孔口标高、深度、孔内地下水位、有无塌孔以及测斜管加工质量、测斜管各段长度、接头、管帽等进行细致检查并做好记录、存档;

2)测斜管安装时,确保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平行于边坡坡面的倾向方向,当监测对象为滑坡体时,使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平行于滑坡的主滑动方向。测斜管连接时,要使导槽上下对正,并保证各段测斜管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

3)将测斜管底封闭,测斜管两端接头要密封,以防泥浆或流砂渗入,堵塞测斜管;

4)测斜管安装完毕后,管壁周围空间宜采用粗砂进行回填,回填时保证填充质量,可采用适量冲水加以密实。



6.3地表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内容包括裂缝位置、走向、宽度及长度,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采用ZDHD-ZWLF型无线裂缝一体机监测地表裂缝发展情况。

           



6.3.1  裂缝监测一体机监测原理
裂缝计跨主裂缝布设,一般由基础墩和连接件构成并布设在地裂缝的两端、转折点和变形强烈地段,当边坡滑移时移动端会一同移动并拉动裂缝计铟钢丝伸缩,固定端保持不动;通过测量铟钢丝伸缩变化量来监测裂缝开合度。
      


6.3.2  裂缝监测一体机技术参数
6.3.3 裂缝监测一体机安装技术要求

裂缝监测一体机砼基础安装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1)基槽开挖。在踏勘好的安装位置开挖两个基槽,一体机基础槽尺寸为400mmx400mmx600mm (长x宽x深),移动桩基础槽尺寸300mmx300mmx400mm (长x宽x深),基底均人工夯实。

(2)基础浇筑。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5,冬季施工需加入防冻剂,浇筑完成后做好养护工作。注意:基础高出地面200mm,浇筑后的基础项部应保持水平。

(3)安装裂缝监测一-体机。待混凝土初凝后,用4个M8膨胀螺栓将一体机固定在墩台上。

(4)安装钢丝绳。沿裂缝监测一体机和移动桩支架连线开挖连通槽,深度200mm左右;将钢丝绳--端系在--体机的接线头上,然后通过PVC管沿连通槽将钢丝绳拉拽至移动端处并将另-端系在移动桩支架上,安装完成后需保证钢丝绳将一体机拉绳抻出一-小段距离(约3~5cm),最后回填连通槽。

如无法地埋保护管时,每间距2m浇筑一个200mmx200mm水泥方墩支撑固定PVC保护管。

注意:φ25mmPVC管安装在--体机--段,φ20mmPVC管安装在移动桩支架上,φ20mmPVC嵌入φ25mmPVC的长度应大于位移计可拉伸量程。



6.4 倾斜监测
倾斜监测内容应包括支护结构倾斜、周边建筑物倾斜、危岩体倾斜。采用ZDHD-ZWQJ型倾角计观测结构物的倾斜程度。

6.4.1 无线倾斜计监测原理

倾斜监测采用无线倾角计或无线倾角加速度计,其内置的MEMS传感器实时监测被测物体倾斜角度或倾斜率变化,可通过角度变化或倾斜率变化感知整体姿态变化。


6.4.2  无线倾角计技术参数

无线倾角计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全密封结构,整体防护等级达到 IP67,适用野外严酷的自然环境,具有超阈值主动触发报警功能,可触发式采集,在传感器发生倾斜时, 可立即采集并加报,可用于研究运动规律、监测预警、现场防盗。

ZDHD-ZWQJ型无线低功耗倾角计技术指标如下:



6.4.3 无线倾角计安装技术要求

无线低功耗倾角计分为水平安装和垂直安装,两种方式在安装时都应保持传感器安装面与被测物体面平行,同时减少动态和加速度的影响。

1)水平安装

①按照传感器的安装孔尺寸在安装平面上打好安装孔,用膨胀螺栓把传感器牢牢固定在被测目标的安装平面上;②安装天线;③确认无线低功耗倾角计安装平稳后,按下无线低功耗倾角计左侧开关。

2)垂直安装

①将传感器固定到安装支架上,然后将安装支架安装到垂直面,如墙面上,安装后保持传感器水平;②安装天线;③确认无线低功耗倾角计安装平稳后,按下无线低功耗倾角计左侧开关。


6.5 锚杆(索)应力监测

锚杆(索)内力监测采用ZDHD-GJJ型钢筋应力计、ZDHD-MSJ型锚索测力计测定。以观测支(挡)护结构动态变化情况,确定锚索及锚杆长期工作性能状态。


6.5.1 锚杆(索)监测原理

锚索内力计初始值在施加预应力前测定,取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两天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锚索内力数据计算公式如下:

P=K*(Fi-F0)

式中 P:拉力值kN;K:率定系数 F/S ;

Fi:第i次测量值Hz;F0:初始值Hz。


6.5.2 锚杆(索)监测传感器技术参数


6.5.3 锚杆(索)监测传感器安装技术要求
1)当使用钢筋束作为锚杆时,应分别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2)锚索内力监测点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边坡的两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安装过程中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3)锚杆(索)拉力监测点应在施加预应力前布设。
4)钢筋应力计、锚索测力计的量程不宜低于设计值的2倍。
5)锚杆(索)预应力施加前应测读传感器的初始读数,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6 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ZDHD-SW01型投入式水位计监测,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及与降雨关系、水质变化情况,评判排水措施的有效性。


6.6.1 水位监测原理
当被测水压荷载作用在水位计上时,将引起硅压传感器变形,变形量经数字电路采集调制后,由电缆传输至读数装置,即可直接显示被测水位值。

6.6.2 水位计技术参
6.6.3 水位计安装技术要求
A.钻孔埋深水位管

1)钻孔直径宜采用110mm,不允许泥浆护壁,钻孔完成后在孔底填约20cm厚的反滤料。

2)成孔后检查孔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将加工组装好的水位管逐段对接下入孔内。水位管应高出地表部分,以防地表水流入。待水位管全部下入孔内后,应在水位管和孔壁间回填反滤料至设计高程。黏性土、砂土可用细砂作反滤料;对砂砾层可用细-粗砂混合料作反滤料。反滤层以上用风干粘土球封孔,高度不少于4m。

4)水位管封孔完成后,应进行灵敏度实验以确保水位管渗水正常;

5)水位管检测合格,水位稳定后,传感器安装方法同3.2.2-测压管内安装方法;

6)地表管口段应浇注凝土墩台或固定铁箱遮盖以保护管口。墩台或铁箱上应设置观测标点。

B.安装水位计
1)在放入水位管前先用测绳测量孔内水面高度,换算出水面标高H1。
2)依水位管深度,选用直径1.5-2.5mm的不锈钢丝绳悬吊投入式水位计,将其放至测点设计高程。
3)连接设备进行调试,读取传感器深度数据,根据测点设计高程计算出水面标高H2。将其与测绳测得水面标高比较,误差应小于2%FS为合格。若超过则修正仪器高程增加Δh=H1-H2。
4)在管口固定钢丝绳,管口应留通气孔,孔口应做混凝土保护墩加以保护。

6.7 降雨量监测
采用ZDHD-JYL型翻斗式雨量计进行降雨量监测,以观测区域内降雨量的变 化情况,辅助分析边坡体稳定性。


6.7.1 翻斗式雨量计监测原理
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承水器,落入接水漏斗,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如0.2毫米)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向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记录器控制自记笔将雨量记录下来,如此往复即可将降雨过程测量下来。

6.7.2 雨量计技术参


6.7.3 雨量计安装技术要求
1)雨量计安装高度宜为 0.7m 或 1.2m。雨量计安装后高度不随意变动,以保持降水量观测资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安装仪器的基座的基础、立杆稳固,保证仪器在暴风雨中不发生抖动和倾斜,基座顶部平整;
3)仪器底座与基座连接牢固,安装完成后调节水准气泡居中
4)自记雨量计安装调试时,使用专用雨量量筒,进行 3 次人工注水试验,每次注水 10mm, 在 5min~10min 内均匀注完水量,观测仪器计数是否与所注水量一致,测试误差在±0.2mm/10mm 以内。试验完毕后清除仪器内部存留水量和试验数据。
5)雨量计安装完毕后复核承雨器口是否水平,测定安装高度和观测场地面高程。

6.8 视频监控
采用高清摄像头监测公路边坡范围内现场实时动态情况。

监控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有方向控制、录像、抓拍、定点巡航、语音警戒等功能。


7.监测频率

公路边坡监测频率的确定应能及时、系统地反映边坡及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

公路边坡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监测等级、施工阶段、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变化和当地经验确定。当监测对象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可按表7.3确定。自动化监测频率初步可按照1次/1d。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开工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3大的监测数据稳定。

a. 监测数据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达到预警值;

b. 监测数据变化较快或者速率加快;

c. 存在勘察未查明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可能影响工程安全;

d. 支挡结构出现开裂;

e. 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隆起、滑移或出现严重开裂;

f. 邻近建筑出现突 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g. 边坡面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

h. 边坡工程发 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i. 出现其他影响边坡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j. 当出现可能危及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8.监测数据报警值

报警值可根据相关规范、设计文件或咨询专家意见进行确定。

本方案将自动化监测数据预警按照严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三个等级: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根据安全风险特点,监测项目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标准,并安装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与控制:具体划分标准见表8-1。


监测数据预警由各监测实施单位报送发布或通过监测数据上传远程监控信息系统后,依据设计控制值、相关技术要求确定的预警标准比对后及时予以发布。

监测数据预警按以下时间要求发布:

1)黄色预警应在现场确认后12小时内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布,并确认通知到有关方;

2)橙色预警应在现场确认后6小时内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布,并确认通知到有关方;

3)红色预警应在现场确认后2小时内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布,并确认已通知到相关单位负责人。

各级预警相关方应积极响应,同时各相关方应将预警、响应及消警信息反映到当期的日报或周报或月报中。


9.监测系统构建

公路边坡监测应采用现场巡检与仪器相结合的方式,仪器监测可以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或自动化实时监测。

公路边坡监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自动化监测。

1)高频次监测项目;

2)需长期监测含运营期监测的项目;

3)监测点所在部位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观测较困难的监测项目;

4)有特殊要求的监测项目。

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及实时发布系统等。


中地恒达公路边坡安全监测自动化监测系统架构如下:


9.1监测仪器设备

公路边坡监测常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下:



9.2数据自动采集及传输系统

数据自动采集装置采用ZDHD-RTU型数字采集仪与ZDHD-ACI型8通道振弦采集仪。


设备具有电源管理、电池供电和掉电保护功能,当采用太阳能供电时蓄电池供电时间可满足15个阴雨日;采用市电供电可提供UPS电源。

设备具有选测、按设定时间自动巡测和暂存数据功能。可远程接收采集计算机的命令设定和测控参数。

数据传输系统采用开放的RS485通信协议和标准TCP、UDP、HTTP、MQTT、地灾协议等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可同时进行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



自动化数据采集与传输总体架构如图9.2-4所示,系统主干采集传输架构设计为边坡现场各传感器+采集仪网络作为边坡监测项目网络的一个节点,节点通过专用移动运营通道接入监测服务器,通过中地恒达监测云平台软件查看数据。



9.3数据存储管理及实时发布系统

依托自主研发的中地恒达监测云平台进行数据存储管理及实时发布。

具备数据实时发布和定时发布的功能,并能进行数据异常情况下自动报警或故障显示。

边坡自动化监测数据异常时,采用多重分级预警,第一时间以短信、微信、广播等形式通知用户。



9.4 系统供配电及防雷设计

公路边坡现场一般地处偏远,市电供电困难,故供电设计采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设备功耗、取电位置、施工难度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电池容量支持在24小时工作条件下连续15个阴雨天气。

自动化监测系统采取防雷及接地措施,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等相关规定。



10.监测成果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采用中地恒达监测云平台实现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查询和管理的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的可视化。包括以下内容:

1) 当日天气情况、报表编号、边坡里程桩号或测点编号;

2) 监测网点平面布设图;

3) 仪器监测项目的本次测试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等;

4) 对仪器监测达到或超过预警值的监测点做报警标识;

5) 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文章来源:中地恒达科技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172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