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城市轨道交通软土地区监测:技术革新与安全守护

[复制链接]
54 0
Chenj8 发表于 2025-5-6 09:22:1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软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工程建设面临巨大挑战。软土具有高压缩性、低渗透性和易扰动性,极易引发基坑坍塌、隧道沉降等问题。如何通过智能化监测技术保障施工安全?以下是技术突破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软土地区的独特挑战
地质脆弱性:软土(如珠江三角洲淤泥层、长三角黏土层)在施工扰动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传统刚性传感器难以适应微变形环境。
动态环境影响: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加速土体失稳,要求监测系统具备分钟级响应能力。
城市密集区限制:基坑紧邻既有建筑和地下管线,需毫米级精度监测以避免次生灾害。



二、核心技术突破
1. 柔性传感技术的革新
全柔性倾角仪:晨穹公司研发的线缆式柔性传感器采用高分子复合纤维材料,可随土体变形自主贴合,精度达±0.01°,覆盖范围较传统设备提升400%
光纤光栅传感:通过波长偏移捕捉应变与温度变化,抗电磁干扰且支持分布式监测,已在地铁隧道、深基坑中广泛应用。
2. 多模态数据融合监测
多参数集成:同步监测围护结构位移、地下水位、土压力等参数,结合BIM平台实现动态调参决策。
AI预警系统:利用深度学习分析变形趋势,误报率低于0.5%,如北京轨道检测智能体可提前预判轨道质量指数(TQI)劣化。
3. 智能化装备升级
无人机与机器人巡检: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区域(如隧道拱顶、深基坑底部)的裂缝和沉降检测,效率提升150%18
自动数据采集系统:支持高频采样(100Hz以上)和实时传输,结合边缘计算实现感知-分析-预警闭环。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
1. 深基坑变形控制
天津地铁北宁公园站:采用SET 1X全站仪和拓普康精密水准仪监测围护结构位移,确保17.5m深基坑施工零事故,累计沉降量控制在7.4mm以内。
杭州地铁官河站:通过光纤传感网络实时监测地下连续墙变形,结合冻结法施工技术,实现深厚软土区基坑稳定。
2. 盾构隧道沉降管理
长沙地铁2号线:布设分布式光纤监测地表沉降槽,最大沉降仅22mm,隧道收敛变形控制在6.24mm内,验证了软土区盾构施工的安全性。
宁波地铁TJ8107标段:通过地表、管线、建筑多维度监测,提出分阶段降水+动态支护策略,成功抑制软土扰动变形。
3. 邻近建筑保护
上海地铁盖挖逆作车站:采用振弦式渗压计监测孔隙水压力变化,结合注浆补偿技术,将周边建筑倾斜量控制在0.1%以内。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构建轨道设施的数字孪生体,模拟损伤发展路径,如深圳地铁通过AI模型预测支护结构寿命,维修成本降低30%
低成本民用化监测:智能手机集成传感器(如Railigent平台)逐步普及,瑞士联邦铁路已验证其与专业设备的可比性。
政策驱动标准化:广东省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推动智能监测设备渗透率年增27%,加速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结语
软土地区轨道交通监测已从被动应急迈向主动预防,核心在于高精度传感、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决策。未来,随着卫星定位、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集成,监测系统将更高效、更普惠,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筑牢安全防线。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87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