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国内外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结构健康监测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2 0
脏脏羊 发表于 昨天 09:01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年来,国内外连续发生的多起特大交通事故,不仅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暴露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深入分析这些事故背后的共性原因,结构健康监测的缺失与不足成为关键痛点。本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阐明建立完善结构健康监测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警钟长鸣

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2019年)  
   3人死亡,2人受伤。调查显示,长期超载车辆通行是直接诱因,但桥梁结构监测系统缺失,无法实时预警结构疲劳损伤累积,最终导致桥面在极端荷载下瞬间侧翻。

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2020年)  
   29人死亡,42人受伤。建筑存在严重违规施工与擅自改造,结构安全性能不达标。缺乏健康监测系统,使安全隐患在"沉默"中持续恶化,直至灾难发生。

贵州在建高速桥坍塌事故(2022年)  
   多人伤亡。除施工质量问题外,施工过程实时监测缺位,未能及时发现结构异常,错失了避免事故的最后机会。

美国尚普兰大厦倒塌(2021年)  
   98人死亡,美国近40年最严重建筑事故。调查证实,倒塌前混凝土开裂、钢筋腐蚀等明显征兆未被监测系统捕获,预警机制完全失效。

意大利莫兰迪桥坍塌(2018年)  
   43人死亡。这座服役50年的桥梁,预应力构件严重腐蚀与疲劳,虽有报告指出问题,但因缺乏实时监测,未能阻止结构突然失效。

印度孟买人行天桥坍塌(2018年)
   6死30余伤。桥梁长期缺乏维护检修,构件严重腐蚀,监测系统空白导致隐患持续发酵。

二、事故根源:结构健康监测为何成为"致命短板"?

综合分析上述事故,五大共性原因凸显监测缺失的严重后果:

结构老化与材料劣化  
   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钢结构疲劳等问题随时间累积,无监测系统则无法量化损伤程度,结构承载能力在"看不见"中持续衰减。

超载与设计标准脱节  
   实际荷载远超设计值(如无锡高架桥超载问题),缺乏荷载监测与结构响应评估,使结构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施工质量与维护失控  
   违规施工、擅自改造(如泉州酒店)、维护缺位(如印度天桥)等问题,若无过程监测与定期健康诊断,将埋下灾难性隐患。

监测预警系统空白  
   几乎所有事故中,实时监测与早期预警机制的缺失,使管理者无法在结构异常初期采取干预措施。

极端环境应对不足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传统设计与管理模式缺乏环境-结构耦合监测能力,难以应对新型风险。

三、结构健康监测: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的必然选择

建立科学、高效的结构健康监测体系,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核心路径,其必要性体现在:

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
通过部署应变、位移、振动、温度等传感器网络,实时捕捉结构异常信号,为应急响应争取黄金时间。例如,光纤传感技术可微米级监测裂缝扩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全域覆盖。

精准评估结构安全状态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构建结构损伤演化模型,科学评估剩余寿命与承载能力,避免"过度维修"或"维修不足"。

驱动维护模式升级
从"定期维修"转向"状态维修" ,依据监测数据制定精准维护策略,降低成本30%以上,延长结构寿命20%-50%。

验证设计与施工质量
监测数据可反推结构实际受力状态,验证设计理论可靠性,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客观评价依据。

提升极端灾害应对能力
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实时监测数据可支撑快速灾损评估,指导应急疏散与救援决策。

四、技术赋能:结构健康监测的新突破

近年来,技术革新为监测体系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器(抗电磁干扰、寿命长)、MEMS微机电系统(微型化、低成本)、无线传感网络(部署灵活)。
数据传输:5G/物联网技术实现海量数据低延迟传输,边缘计算保障实时处理能力。
智能分析:深度学习算法(如CNN、LSTM)可自动识别结构异常模式,准确率超95%;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结构体,实现损伤仿真预测。
集成平台:BIM+GIS+监测数据融合,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施工-运维"数据贯通。

五、行动建议:构建安全屏障刻不容缓

为避免悲剧重演,亟需从五方面推进结构健康监测体系建设:

完善法规标准  
   将结构健康监测纳入基础设施强制性安全标准,明确监测系统建设、运维、数据应用的责任主体与流程。

强化技术攻关  
   加大对高可靠传感器、智能算法、集成平台的科研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降低监测成本。

推动示范应用  
   在高风险桥梁、老旧建筑、重大交通枢纽优先部署监测系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将监测数据融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培育专业人才与公众意识  
   培养"工程+监测+数据"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对结构安全的关注度。

结语:监测即责任,安全无小事

每一次特大交通事故背后,都是鲜活生命的逝去与家庭的破碎。无锡高架桥、尚普兰大厦等事故反复证明:结构健康监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保障公共安全的"生命线" 。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构建覆盖全域的智能监测网络。唯有将监测数据转化为预防行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安全屏障,才能真正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安全,始于监测;生命,系于预防。 结构健康监测体系的全面升级,刻不容缓!

数据来源:应急管理部事故调查报告、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报告、意大利基础设施与交通部调查文件、印度国家灾难响应部队(NDRF)公开数据  
技术支持:中国工程院《重大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战略研究》课题组  
延伸阅读:《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展白皮书(2023)》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231

发布主题
最新发布
推荐阅读
一周热帖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