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监测网小编注意到,在充满了3D效果的山城,越来越多的交通建设项目,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化龙桥片区继“网红”螺旋隧道之后,又将新增一座“网红”螺旋立交。 近来,记者从市国资委公开信箱获悉,渝中区正在开展高九路周边小区至嘉滨路之间连接道——红云路的规划研究。红云路建成后,将便利阿卡迪亚、云栖谷等小区居民的出行。 从重庆市规划院网站公布的红云路规划方案来看,红云路将是一条极具山城特色的道路。道路除了有一座同轴螺旋立交,还有一段“陡坡+缓坡+陡坡+缓坡”规划的下坡道路。 2.5层螺旋立交,高差达到约44米 红云路的环评报告显示,红云路项目坐落渝中区红岩村,道路起点坐落阿卡迪亚与云栖谷小区之间的断头路,终点接嘉滨路,道路全长约1745米。道路规划红线宽为16米,双向两车道,规划时速为20公里/小时,是一条城市支路。 红云路的道路长度虽然不长,可是道路所在区域内地形复杂,受限制因素较多,这也给道路规划带来了一定难度。 比方,红云路起点至终点的直线间隔仅有900米,可是高差却达到了约119.6米;直线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战胜的高差与该路段的长度比)达到13.2%。 如何解决道路不长,高差较大的问题? 从规划方案来看,在道路起点附近有一处高差达40余米的陡坎。为了让陡坎上下平稳联接,这儿规划了一座同轴螺旋立交。 据了解,红云路的这座螺旋立交坐落快速路三纵线红岩村隧道进口洞门右侧,全长约610米,为2.5层同心圆螺旋结构。上下层桥梁平面方位重叠。这座螺旋立交直接消化的高差达44米。
红云路部分路段图。 “陡坡+缓坡”规划,保障行车安全 为了进一步处理好道路高差较大的问题,除了螺旋立交外,红云路还选用了陡缓坡结合的规划。 据52监测网小编了解,红云路的纵断面规划选用了“陡坡+缓坡+陡坡+缓坡”的组合形式,这样的规划既消化了较大的高差,又保障了行车的安全性。 另外,红云路还巧妙地依托了所在区域的山形特点,利用圆曲线的组合进行展线,既消化了约30米的高差,同时也减少了项目建设的挖方量和拆迁量。 小编注意到,在红云路区域内除了有陡坡外,还有快速路三纵线和轨道交通5号线。如何处理好红云路与它们的关系,也是方案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从规划方案上看,红云路选用跨线桥的方法,上跨快速路三纵线和轨道交通5号线,尽量“远离”了它们。 在水平面方位上,红云路选线时从三纵线及轨道5号线隧道洞口至桩板挡墙之间的区域穿过,使得平面方位不冲突;在竖向上,红云路也尽量增加与它们的高差,与三纵线路面及轨顶标高高差均大于20米。 建设人行体系,顺坡而下直达嘉滨路 重庆市规划院在介绍红云路规划方案时称,负责红云路规划工作的工程师们利用了各种技术手法,使这座人工建筑宛若天然就生长在那片山势之中一样,完美地体现了山城建筑之美,将成为极具山城特色的地标式建筑。红云路建成后,市民可以近间隔地感受这条道路的建筑魅力。 据52监测网小编了解,考虑到人行交通的便利性,红云路将在螺旋立交南侧修建一条3米宽的人行梯道,便利市民出行。同时,道路跨线桥右侧也布置了3米宽人行道,连接人行梯道。红云路的其他路段两边,也各规划了3米宽的人行道。道路上还设置了人行横道,便利市民过街。通过红云路的人行体系,市民可以顺坡而下,直达嘉滨路。 专家声音:“波浪形”是视觉差所致 看了公路照片后,市文史馆馆员、著名画家武辉夏以画家专业的角度认为,这是视觉差产生的效果。这条公路是随着地形(斜坡)顺势而建,从侧面看有一定的波浪感。当人们站在高处或低处从纵向看这条公路时,视觉上缩短了公路的空间距离,起伏因为视觉差的缘故,波浪形叠加的视觉效果加强了,所以形成一个很有趣的“波浪公路”独特效果。不过,每个波浪之间距离比较长,行驶起来还是非常地安全。(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