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女士 于 2025-4-14 17:01 编辑
深基坑围护墙监测的意义保障施工安全
实时监测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状态,及时发现异常,避免坍塌、滑坡等事故,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 保护周边环境
监测周围土体、地下水位及邻近建筑物、管线的变形,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防止次生灾害(如地面沉降、管线破裂)。 验证设计合理性
通过实际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评估支护结构的可靠性,优化后续设计或施工方案。 指导动态施工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步骤(如开挖顺序、支撑安装时机),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 法律与责任追溯
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为事故责任划分或纠纷处理提供依据。
需监测的关键因素 围护结构变形 水平位移:墙体深层水平位移、顶部水平位移。 垂直沉降:围护墙顶及周边地表沉降。 支撑体系受力状态 支撑梁、锚杆的轴力或应力变化。 土体响应 土压力分布(主动/被动区)。 地下水位变化及孔隙水压力。 深层土体位移(分层沉降或侧移)。 周边环境影响 邻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沉降、倾斜或裂缝发展。 振动或噪音(若涉及爆破或重型设备)。 其他风险因素 渗漏水或管涌现象。 支护结构裂缝扩展。
主要传感器及监测手段 | | | | | 通过埋设测斜管,测量不同深度水平位移,精度达0.1mm。 | | | 全站仪用于高精度角度距离测量;GNSS适用于大范围监测;静力水准仪测差异沉降。 | | | | | | | | | | | | | | | 裂缝计监测裂缝宽度;倾斜仪测建筑物倾斜;激光扫描获取整体变形模型。 | | | 实时传输数据,结合预警平台实现异常报警(如位移超阈值)。 |
补充说明多传感器融合:结合物联网(IoT)技术,实现多参数协同分析,提高预警可靠性。 BIM集成:监测数据可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结合,可视化展示结构安全状态。 规范要求:监测频率需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等规范,通常在开挖阶段加密观测。 通过系统化监测,可显著降低深基坑工程风险,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