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技术:从传统到智能化的全面解析

[复制链接]
34 0
Chenj8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是威胁道路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在软土、高填方和山区等复杂地质区域更为突出。随着监测技术的迭代升级,当前已形成涵盖地面测量、遥感探测、智能传感与AI预测的多维技术体系。本文结合近年典型案例与技术进展,系统梳理主流监测手段及其应用场景。



一、传统地面监测技术
精密水准测量与全站仪监测
技术原理:通过布设反射片或水准点,利用全站仪测量水平距与高差变化,结合二等水准规范获取高程数据,推算沉降与收敛变形。
适用场景:适用于桥头、分幅路基等结构复杂区域,精度可达±0.1mm,但对人工依赖度高,适合短期或关键断面监测。
案例:分台式监测方法(专利CN202211595947)通过分幅布点,结合GNSS定位与全站仪联测,实现路基横向收敛与沉降同步分析。
静力水准仪系统
技术优势:基于液体压强平衡原理,通过串联式传感器网络监测相对沉降,精度达0.01mm,适用于长距离连续监测。
应用实例:江苏沿海高速采用静力水准仪+无线传输模块,年沉降速率从2.0mm/月降至0.4mm/月,显著提升处治效果。



二、远程无线传输技术
GPRS/4G物联网监测
系统架构: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GPRS模块云端平台,支持实时传输与远程控制,适用于偏远地区15
技术亮点:低功耗设计(如MSP430F149芯片)、抗干扰处理(光电隔离),可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并生成统计报表。
光纤传感与分布式监测
创新应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同时监测温度、应变和沉降,结合FLAC3D数值模拟验证,实现分层填筑路基的实时预警。



三、InSAR遥感技术
SBAS-InSAR大范围监测
技术原理:利用Sentinel-1卫星数据,通过多时相干涉处理获取地表形变序列,精度达毫米级,覆盖范围广。
工程价值:云南串新高速应用案例显示,识别出5个滑坡风险区,其中年均沉降速率超−50mm/a的区域需紧急防护。
优势对比:相比传统GPS监测,成本降低70%,尤其适合地形复杂、人工难以到达的山区。



四、智能化监测与预测模型
分层沉降实时系统
架构设计:现场监测(沉降计+视频采集)数据处理云端平台→AI预警,支持分层位数据采集与多参数分析。
预测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与多项式回归,结合填土性质、温度等特征,预测未来沉降趋势并对比FLAC3D模拟结果。
激光自动化装置
技术突破:激光发射-接收装置布设于路基表面,通过活动块位移检测长距离沉降,阈值超限时自动报警,维护便捷。



五、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高填方斜坡监测
问题:西南某高填方路基因分级填筑导致累计沉降超限。
方案:采用分层光纤传感器+云端预测模型,实现每10分钟数据更新,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
黄土地区桥头跳车治理
创新点:压差式剖面沉降计+太阳能供电系统,通过液压差计算竖向位移,结合模型预测工后沉降。
地质灾害联动预警
四川某桥梁监测:融合BIM+GIS技术,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逆向溯源风险源,实现蓝色至红色四级预警。



六、技术发展趋势
多技术融合:InSAR与地面传感器数据互补,结合无人机巡检(如热成像检测空洞),提升监测全面性。
数字孪生应用:通过BIM模型实时映射路基状态,模拟不同工况响应,辅助养护决策。
绿色低成本化:推广可回收支护材料与光伏供电系统,降低长期监测成本。



结语
高速公路沉降监测已从单一人工测量迈向--一体化智能时代。未来,随着5GAI与遥感技术的深度渗透,监测系统将更精准、更经济,为道路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驾护航。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96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