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慧工程施工全面开启 京沈高铁全线轨道铺设完成
9月24日17时58分,在京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兴隆西站施工现场,随着现场负责人一声“龙口已合”,至此,历时4年之久的京沈高铁全线轨道铺通。
京沈客专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客运专线主骨架京哈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线路纵贯北京,河北承德,辽宁朝阳、锦州、阜新、沈阳三省六市,全长709公里,建成后北京至沈阳间的列车运行时间可压缩至2小时30分钟左右。线路按冀辽段、河北段和北京段三段建设,中铁三局线桥公司在冀辽段和河北段的铺架任务已完成。在北京段铺轨工程全长213千米,包括道岔铺设43组以及长轨焊接、放散锁定等线路相关工程。
路基是铁路工程质量的核心基础保证,是铁路工程项目中最关键的隐蔽工程,也是质量监管难度最大的分部工程,可以说保证了路基工程的质量,基本保证了铁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针对路基的重要性,我们整合现有系统模块,创新性的提出了北斗路基工程质量信息化管控方案,将路基施工中的每一个工序过程都进行管理,关注施工过程的的工作质量,将隐蔽工程透明化,过重可控化。方案主要包括软基处理的桩基施工模块,路基填筑来料管理模块,填方压实模块,及路基填筑完成后的沉降在线监测模块,从桩、料、压、沉这一全过程对路基工程质量进行全面信息化管控。
从信息化发展角度看,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已使智慧工程建设具备信息基础和产业基础;同时,不断提升的工业设备智能化水平,也为智慧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纵观诸多工程的信息化或智能化建设,均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统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数据碎片等问题。因此,深入推进智慧工程实践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两者理论关系,采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两轮驱动模式,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保障各业务数据量化和集成集中共享,统一决策平台和管理智能协同。
京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铺轨始于9月5日,结束于9月24日,历时20天,比国铁集团确定的节点整整提前1天,累计铺轨213km,创造了高铁铺轨史上的奇迹,赢得了业主的赞誉,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铺轨施工过程中,中铁三局集团全体参建人员继承和发扬“勇于跨越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争分夺秒,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项目部组建京沈高铁北京段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八个保障组,各有分工,配合现场施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京沈高铁铺轨进度,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对进度、安全、质量方面进行督导;项目部数次模拟推演施工组织的可行性,预测各种不利因素,排查各种危险源;组建行车调度智控中心,实现了国内首家自建网络基站解决隧道通讯问题的技术创新。
解决京沈高铁北京段站线长、坡度大、隧道多等施工特点,达到了京沈高铁十余家建设单位联络员进驻智控调度指挥中心合署办公的成效,该智控中心得到了国铁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高度赞扬;采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为保证长钢轨铺设工期,有砟轨道换轨与无砟轨道铺轨同时进行,全力推进铺轨进度;增加人员、机械等配备,针对京沈高铁北京段工期紧,运距长,协同工序复杂等困难,中铁三局集团公司线桥工程公司举全公司之力,紧急抽调管理干部近300人,配齐11个作业面近2000人的协作队伍、24小时两班倒作业;采用五套17列T11长钢轨运输车、11台牵引机车、10台轨道车、2台机养设备、2台铺轨机、4台焊轨机、2台套收轨车、10组卸砟K车,以每天铺轨12公里的速度推进,确保实现了轨通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自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然而,速度达到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石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轨道的平顺性与行车安全。但是目前高铁路基监测手段有限,多为人工监测,监测工作耗时耗力,而且受监测天窗期的时间限制,监测时效性不高。
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技术和软件技术,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角度,来监测影响结构安全的关键技术指标,记录历史、现有的数据,分析未来的走势,以便辅助施工、监测单位决策,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系统依托智能软件系统,建立分析变形预警模型,实现与短消息平台结合,当发生异常时,及时自动发布短消息到监测、施工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并且支持语音报警功能,以便提供启动相应的预案。
系统通过实现对建筑物重要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可以直观显示各项监测数据,监测数据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当前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系统能及时的发出预警信息。同时可实现安全监测信息的多级共享以及实现安全预警信息的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