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通过“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地质灾害防治的立体防线,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实屏障。以下是具体举措与成效亮点:
一、科技监测:智能化设备24小时“站岗” 自动化监测全覆盖
达川区在全区122个地灾隐患点部署了614套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裂缝位移、降雨量、土壤湿度等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隐患点稳定性,实现“隐患早发现、预警早发布、险情早处置”。例如,千坵塝滑坡点(规模38万立方米,威胁20户60余人)通过裂缝监测仪和远程预警系统,精准捕捉5毫米的微小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空天地”一体化巡查
引入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偏远山区、高陡边坡等高风险区域进行立体化扫描,结合人工地面核查,形成“一点一档”动态台账,确保排查无死角。
二、人力防线:全民参与织密监测网络 专职监测员+村民共防
全区配备专职监测员,如千坵塝滑坡点的王克翠,每日用卷尺测量裂缝变化,汛期加密至一天多次巡查并记录。同时,通过村民监测员培训(如埋桩法、贴纸片法等简易监测手段),提升基层防灾能力。 五级包保责任体系
建立“区-乡-村-社-点”五级联动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区自然资源局与乡镇形成“局地联动”,派出督导组对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应急响应:快速撤离保安全 闭环预警机制
一旦自动化设备触发预警,立即启动“现场核查+专家研判”流程。若隐患点变形加剧,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2024年7月强降雨后,全区通过该机制成功保障60余名群众安全撤离。 刚性避险措施
严格落实“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原则,2025年非汛期排查中,宣汉县等地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实现“零伤亡”目标。
四、长效保障:培训与资金双投入 常态化培训演练
定期邀请地质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如四川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工程师指导村民使用智能设备、分析灾害前兆。 资金与政策支持
投入专项资金升级监测设备,构建“隐患监测+预警发布+转移安置”全链条机制,确保防灾体系可持续运转。
成效与启示 达川区的实践表明,“人防+技防”模式能有效破解传统监测的局限性,尤其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预警精度,结合全民参与夯实基层防线。这一经验为全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