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智能无线监测技术:大跨度建筑钢结构施工的 “智慧大脑”

[复制链接]
42 0
Chenj8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现代建筑领域,大跨度钢结构以其轻盈、高效的特点成为地标性建筑的首选方案。然而,这类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应力分布复杂、变形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挑战。传统监测手段依赖人工巡检和有线传感器,不仅效率低下,还难以满足实时性和全面性需求。随着物联网、5G 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无线监测技术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为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注入 智慧基因
一、技术体系: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条创新
智能无线监测技术通过 **“传感器网络 + 边缘计算 + 云平台”** 的架构,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感知与精准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
多模态传感器网络
光纤光栅传感器:如广东省住建厅研发的 FRP-FBG 智能传感筋,将光纤光栅嵌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可同步实现结构加固与应变监测。在金属屋面抗风揭试验中,该传感器成功捕捉到结构损伤前的异常应变波动,预警准确率达 98%
三维激光扫描:天宝 X9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项目中,以毫米级精度采集钢结构点云数据,通过 AI 算法自动比对设计模型,快速定位变形区域,检测效率提升 80%
LoRa/ZigBee 无线通信:在码头钢结构监测中,ZigBee 网络实现了动态应力数据的实时传输,相比传统有线方案节省布线成本 60%
边缘计算与 5G 传输
现场部署的边缘计算节点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过滤无效信息并触发本地预警。例如,江南造船的 5G 全连接工厂项目中,基于 5G 的钢结构精度监测系统将数据传输延迟压缩至 20 毫秒以内,支持施工人员实时调整焊接参数。
5G 网络的大带宽特性还支持高清视频流回传,配合 AI 视觉算法,可自动识别焊缝缺陷,替代传统人工目检。
云平台与数字孪生
阿里云、华为云等平台构建的 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映射施工现场的三维模型。例如,在弦支穹顶结构施工中,通过模拟不同张拉顺序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优化施工方案,将工期缩短 15%
大数据分析工具可挖掘历史数据规律,预测结构健康状态。河钢集团的 DeepSeek 平台已实现生产排程优化和设备故障预测,类似技术正逐步应用于钢结构施工管理。
二、应用场景:重构施工管理范式
智能无线监测技术在大跨度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正在重塑传统的管理模式:
施工过程实时监控
应力与变形监测: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中,部署的 2000 余个无线应变传感器实时追踪钢结构拼装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结合 BIM 模型自动预警超限风险,确保施工精度误差控制在 3 毫米以内。
环境协同监测:集成风速、温度、湿度等环境传感器,动态调整施工参数。例如,当监测到强风预警时,系统自动暂停高空吊装作业,并通过 5G 通知所有人员撤离。
质量与安全双保障
焊接质量管控:通过红外热成像和超声波传感器,实时分析焊缝温度场和内部缺陷,配合 AI 算法生成质量报告,将焊接合格率从 85% 提升至 98%
安全风险预警: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中,基于 UWB 定位技术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可实时追踪工人位置,当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事故率降低 70%
全生命周期管理
竣工数据存档:施工过程中积累的监测数据可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替代传统纸质报告。例如,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的三维点云数据被永久保存,为后期运维提供基础。
运维智能预测:通过长期监测数据训练的 AI 模型,可预测钢结构疲劳寿命,指导预防性维护。广东省某体育场馆应用该技术后,维修成本降低 30%
三、行业价值:从效率到安全的全面跃升
智能无线监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在推动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向 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经济效益显著
减少人工成本:传统监测需 20 / 天,智能系统仅需 2 / 天,人力成本降低 90%
缩短工期:实时反馈机制使施工纠偏效率提升 50%,典型项目工期缩短 10%-20%
降低材料损耗:通过精准控制,钢材浪费率从 5% 降至 1.5%
安全性能突破
实时预警系统将事故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秒级,重大事故发生率下降 80%
数字化管理消除了人工记录的主观性误差,质量追溯准确率达 100%
绿色低碳赋能
减少现场布线产生的建筑垃圾,单项目可减少废弃物排放 50 吨以上。
优化施工方案,降低能源消耗,如某项目通过动态应力监测减少临时支撑用量 300 吨。
四、挑战与未来: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
尽管前景广阔,智能无线监测技术仍面临三大挑战:
传感器耐久性:复杂环境下(如高温、高湿)传感器寿命需从 1 年提升至 5 年以上。
数据标准化:不同厂商设备的数据格式不统一,需建立行业通用协议。
成本控制:高端传感器单价超过万元,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未来发展方向:
多技术融合:5G+AI + 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实现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闭环。
国产化替代:加速核心芯片(如光纤光栅解调芯片)和算法(如 DeepSeek)的自主研发。
政策推动:2025 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方案要求 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为钢结构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结语
智能无线监测技术正成为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的 智慧大脑,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效率与安全,更在于推动整个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政策的大力扶持,未来的大跨度建筑将更加 聪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82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