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堤防防汛抢险工作中的常见误区

[复制链接]
538 0
yhhz 发表于 2020-1-8 08:45:5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52监测网大坝监测版块,关注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包括大坝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大坝监测案例分享、大坝监测规范汇总、大坝监测施工记录、大坝检测方法汇总等资源。

建国以来,在与洪水长期斗争的过程中,针对堤防防汛抢险,已总结出一套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 但从以往开展的防汛抢险工作来看,无论是巡堤查险,还是在现场处理各种险情的施工环节,均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不仅错过了宝贵的抢险时机,导致险情反复和加重,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巡堤检查、土袋后滤围井治理管涌,处理背水坡散险情以及滑坡险情时常见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力求为今后的防汛抢险工作提供借鉴。

巡堤检查工作中的常见误区

1对迎水坡的巡查不到位
巡堤检查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 六查”:即堤顶、迎水坡、背水坡、堤脚、背水坡平台及平台外一定范围为重点巡查区域。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力配备不足、地形条件复杂等原因,对迎水坡的巡查往往不到位,尤其是灌草丛生、植被茂密的迎水坡段经常成为巡查的盲区,导致迎水坡塌陷、滑坡以及堤身漏洞险情发现不及时而大大增加了抢险的难度。 因此,在保证其他部位巡查到位的情况下,加强迎水坡的巡查十分必要,尤其应对其进行重点查险。
2只注重眼看,忽视听、摸、探等方法
巡堤检查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 五到”:即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物料随人到。 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只做到了眼到,而忽视了耳听、手摸、脚踩、探水杆探以及轻便物料随人走等流程,这也导致了一些险情在初期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简单处理,进而加大了抢险的难度。 因此,在巡堤检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 五到”,尤其是黑夜雨天,更应多采用听、摸、探等方法,同时保证轻便物料随人走,以便在险情发现初期及时处理。

土袋反滤围井治理管涌时的常见误区

1未先清除管涌出口及周边的杂物和淤泥
当管涌险情严重,出口冒浑水且流量较大时,往往急于抢筑围井而没有先清除管涌出口周边的杂物和淤泥。 这样筑起的围井首先是由于最下层井圈无法与地面紧密结合,水从围井底部渗漏导致围井内水位无法抬高;其次最底层粗砂易随渗水从围井底部流出而使反滤料流失;最后未清除的杂物和淤泥容易堵塞反滤料之间空隙而使反滤层失去反滤效果导致管涌转移。 因此,在修筑反滤围井时,尽管险情较为严重和紧急,仍必须先清除管涌出口及周边的杂物和淤泥,这样才能保证修筑的围井达到应有的效果。

2反滤围井修筑高度过高
为彻底根治管涌险情,往往追求“ 一步到位”,将反滤围井修筑得过高,以致造成:① 井壁不易稳定而出现坍塌;② 围井周围又出现新的管涌。 因此,修筑围井不能一味追求高度,应以能冒水不带沙( 冒清水)为控制条件,待险情稳定后在围井合适高度设置排水管排水,以免井内水位过高,导致围井附近再次发生管涌、流土和井壁倒塌。

3围井反滤料堆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式
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在管涌抢险中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认为经过反滤处理后的管涌出口流量越小越好,因而在围井中铺设反滤料时,普遍的做法是将反滤料堆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式,以减小围井中心处的管涌流量。 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中间的砂卵石堆积过高,不容易观察水流浑浊度的变化;而且堆积过高的砂卵石容易使管涌流量急剧减小而迫使其寻找其他出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反滤料堆成四周高,中间略低,发现反滤层下陷应及时补充,直到反滤料稳定管涌点出清水为止。 管涌出口保持一定的清水出流量是最佳的治理效果,能保证该处仍为最短渗径,避免管涌在围井外寻找出口。

4反滤围井土取用管涌附近滩地的土料
为赶时间、抢进度,部分抢险人员在筑反滤围井时在管涌附近滩地取土装袋。 这种做法缩短了渗透水流的渗径,当外河水位较高、水压力较大,覆盖层承受的渗透比降超过其破坏比降时,极易在取土位置处发生管涌。 正确的做法是先从远离堤防背水坡滩地的料场中装好土袋,再将土袋运至管涌出口处,清除管涌出口及周边的杂物和淤泥后进行围井堆砌。

背水坡散浸险情处理时的常见误区

1导渗沟全面同时开挖,未及时回填反滤料
这种处理方式常导致开挖好的导渗沟产生沟壁坍塌、堵塞而不得不重新开挖。 正确的做法是每条导渗沟从上至下分段开挖成梯形断面,边开沟边按级配要求回填反滤料,以防止沟壁坍塌,并对反滤料表面进行覆盖保护,以防止反滤层被覆土堵塞而失效。

2导渗沟顶部仅开到浸润线处
当外水位维持不变或下降时,这种处理方式是可行的。 然在很多情况下,散浸险情发生时,外河水位还在继续上涨,随着外河水位的上涨,背水坡浸润线也将升高,浸润范围随之扩大,当浸润线超出沟顶高程而不得不继续往上时,不仅开挖的难度加大,且开挖出的土料易堵塞已铺设好的反滤层。 因此,较为可靠的做法是,初次开沟时,从高出浸润线高程 0.5 m 左右的位置开始开挖,边开挖边铺设反滤料,直至完成整条导渗沟的开挖和反滤料铺设,并对其进行表面覆盖保护。

3只在堤身挖导渗沟,未在堤脚挖排水沟
部分堤防堤脚处未设置排水沟,当发生散浸时,若仅在背坡堤身开挖导渗沟,而未在堤脚处开挖排水沟,则导渗沟内的水流无法顺利排出而集中在堤脚附近,这将造成堤脚附近土体沼泽化而对堤身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针对堤脚未设排水沟的堤防,在开挖背坡导渗沟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在堤脚处开挖排水沟,将积水排至下游较远处,避免堤脚及附近滩地处土体含水率过高。

背水坡滑坡险情处理时的常见误区

1滑坡体未稳定就进行抢护
背水坡滑坡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外河高水位长时间作用引起的,一般会经历产生裂缝、裂缝发展、形成滑坡体、滑坡体基本稳定等几个阶段。 在滑坡发生的初期,人们往往争分夺秒上去大量人员甚至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抢护,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控制险情,还会加重滑坡险情,并对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生滑坡的初期,密切关注险情的发展,首先对滑坡体进行覆盖保护,以免雨水进入滑坡体加重滑坡险情;其次,抓紧时间在迎水坡抛填粘土进行防渗和断面补强。 待险情基本稳定(发生滑坡超过12小时)后再进行滑坡体治理。

2导渗沟开挖深度过小,未开至滑裂面底部
很多基层抢险人员处理背水坡滑坡险情时,担心挖沟太深影响堤防安全,往往未将导渗沟开挖至滑裂面底部,这种处理方式起不到导渗作用,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加重滑坡险情。 正确的做法是将导渗沟开挖至滑裂面处,边开挖边铺设反滤料,直至完成整条导渗沟的开挖和反滤料的铺设,并进行表面覆盖保护,这样才能达到滤水还坡的效果。 其实,当滑裂面产生后,整个滑坡体已基本失去了结构强度和防渗功能,待滑坡体稳定后将导渗沟挖至滑裂面是不用过分担心加重堤防险情的。

3打桩治理
治理堤防背水坡滑坡险情时,大家普遍认识到绝不能在滑坡体及不稳定堤脚处进行打桩,以免震动引起滑坡的继续发展。 但在滑坡体以外堤脚的稳定滩地进行打桩阻滑的做法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笔者认为即便是在滑坡体以外的稳定滩地进行打桩阻滑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打桩位置如果离滑坡体太远则阻滑效果很小,如果离得太近则打桩产生的震动同样会加速滑坡体下滑;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桩会破坏堤脚滩地的粘土覆盖层,打桩过程中由于震动导致桩身上部不能与粘土覆盖层紧密结合时会成为堤脚管涌通道。 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在堤脚稳定滩地处采用透水土撑或大块石反压的方式来阻止滑坡体下滑。

4施工顺序有误
无论迎水坡或背水坡,处理滑坡险情的原则都是“ 尽量增加抗滑力,尽快减小下滑力” 。 对于迎水坡而言,处理的顺序很明确,就是先进行下部固脚来增加抗滑力,后进行上部削坡来减少滑动力。 而针对较严重的背水坡滑坡险情,一般会采用削坡减载、开沟导渗和筑透水反压平台三种方式的组合来进行处理,然对于这三种处理方式的先后次序,在现有资料和文献中未见相关说明,在抢险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处理顺序:一种是先筑透水反压平台,再进行削坡减载和开沟导渗;另一种做法是先进行削坡减载和开沟导渗,再筑透水反压平台。 笔者认为第二种处理顺序是正确的,因为与迎水坡滑坡处理不同,背水坡滑坡处理除了需考虑上部减载和坡脚压重外,还需要考虑导渗和排水。 若是先筑透水反压平台,则上部削坡和导渗沟开挖出的土料堆积在筑好的透水平台处会将排水通道堵塞。

结 语

防汛抢险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往往面临时间紧、任务急、困难多、风险大等不利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巡堤检查中应一丝不苟,不让险情有可乘之机;在现场处置各种险情时应科学布局、有条不紊,避免陷入误区,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实施。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只供参考,侵权者删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106

发布主题
关注我们
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