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议案》,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快打造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工程。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筑了“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多次成功预警滑坡、泥石流、山洪、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推进了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进程。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洛南基地地处秦岭腹地,近两年深受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侵扰,国防设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防设施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防力量的物质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国防设施,洛南基地决定部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23年9月,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旨在开展辖区内极端灾害天气监测,收集区域气候数据,为后期辖区开展灾害防御提供监测数据;开展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达到保护人员安全、保护场房设备安全、保障仓库物资安全渡过汛期的目标。研究所通过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最终确定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中标。此次公开招标充分体现了“更新保护理念、创新保护方法、完善措施手段,着力在解决问题、提升效能上下功夫”的理念,将“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与国防设施管理需求充分结合,积极主动未雨绸缪,是地质灾害防治有效开展和加强落实国防设施管理的综合体现。 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将专业监测设备与智能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GNSS技术、多网通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平台技术等有机结合,采用低频高灵敏度的次声传感器和地声传感器,远距离采集微弱的多通道泥石流次声和地声信号,融合了智能数据压缩和识别方法,快速准确提取特定频谱特征的泥石流次声和地声信号,支持低功耗和触发式自动切换的工作方式,既能满足野外长期自动化运行的需求,又能不漏报、自动加密报,自动补报,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预警的准确性。系统同时采用雨量监测仪、泥水位监测仪、GNSS等监测设备进行多种模型协同预报,利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多参数预测模型,在软件平台实现联合预警,保证了对洛南基地辖区内16条泥石流沟的全天候、全方位、全天时、高精度、自动化监测。此系统拥有相关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项,2022年9月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在北京、陕西、贵州、甘肃等十余个省份得到应用,并成功预警2022年7月19日东川蒋家沟泥石流事件。2023年此项技术荣获“灾害防御协会2022年度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奖创新应用三等奖”。 洛南基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是“人防+技防”地质灾害防治模式的推广应用,也是用科技加强国防设施安全管理的贯彻落实,将进一步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来源: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