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成都市进入主汛期,“暴雨暴晴”“旱涝急转”“大风雷电”等天气增多。据气象部门预测,成都市7月有5次较明显降雨天气过程,区域性暴雨天气可能有2至3场。 对城市而言,若强降水或连续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极易引发城市内涝。此外,持续且集中的暴雨,有可能造成道路、隧道内积水等情况发生。汛期如何应对城市内涝?成都做了哪些准备?隧道积水又该如何防范? 7月3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青羊区文家场下穿隧道、“智慧大脑”控制中心等点位的防汛技术。为防范城市内涝,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7600余公里排水管网内,均装有防汛探测“先头兵”,该设备具备智能监测和预警等功能。此外,96座下穿隧道内,均有“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实时监控,为防汛做足了准备。 防汛探测“先头兵” 遍布7600余公里排水管网 成都已进入主汛期,在防范城市内涝方面,有哪些技术? 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内,记者看到一个外形酷似菠萝的设备,其顶端还有两根线路连接着两个单独的传感器设备。 “这是雷达式液位计,另外两款分别是静压式液位计以及电导率水质仪,它们的外形差别不是很大。”成都环境集团科技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甘致溪介绍,这三款设备是成都环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成都的排水管网特点而开发的防汛产品,“不同的设备用于不同的场景,功能也有所不同”。 以静压式液位计为例,在成都市的市政管网、下河排口以及污水厂进口等排水系统中,均能看到它的身影。她解释,若排水管网内出现异常情况,如水位上涨过快或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时,系统便会提前预警,避免出现堵塞、冒污、积水等现象。 “汛期,这些智能设备就像排水管网里的防汛探测‘先头兵’,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和物联网监测系统,能实现全域感知和动态预警功能。”甘致溪表示,这些设备能够支持防汛预警预测、靠前调度和辅助决策,“数据实时采集、‘一张图’可视化等功能,能够帮助决策者快速发现问题,全方位评估管网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管理”。 据了解,目前智慧管网建设类产品已应用于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7600余公里排水管网,辐射面积超过55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800余万人。甘致溪表示,下一步,公司计划开发一体化多功能防汛产品,同时扩大产品在成都的辐射范围。 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 覆盖主城区96座下穿隧道 “成都市中心城区的96座下穿隧道口,都有一个酷似‘邮箱’的‘智能盒子’。”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城西所副所长李波介绍,这些“智能盒子”内藏着芯片、AI算法模型等智能感知设备,“一旦隧道内出现积水,就会被设备监测到,若积水超过30公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在青羊区文家场下穿隧道入口处,记者看到安装在隧道附近的“智能盒子”。李波介绍,这款设备叫“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它由多个“智能盒子”组合而成,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若下穿隧道内出现积水,监测设备会采集传输水位数据到智慧感知平台,该平台所在的控制中心内有一块大屏幕,是控制这些设备的“智慧大脑”,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成都市主城区内96座隧道的实时画面及监测数据等内容。 “一旦隧道内出现积水异常,隧道入口声光报警器会响,并且车道导向指示牌会由通行状态变为禁行状态,提醒车辆禁止进入隧道。”李波表示,同时,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电话向负责人发送报警信号,通知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隧道积水情况进行排查和处置。 下穿隧道积水后,如何及时排水?李波介绍,这些被监控的隧道下面都安装了多个智能排水泵,“积水过多时,智能排水泵会开启自动排水,根据实时监测的水位变化,自动启停多个排水泵”。 “以往汛期,每座隧道内都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轮班值守。”李波说,如今通过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实时监控,“不仅提高了隧道安全等级,而且节约了人力成本。”下一步,他们计划优化设备功能,扩大设备的覆盖范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实习生 百雅婷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责编:袁菡苓、罗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