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测测点的布设是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确保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布设原则- 反映变形和地质变化:测点应选择在能反映隧道施工变形和地质变化的部位,如洞口、洞身、拱顶等。
- 避开不良地质段:应避免在不良地质段和地下管线段布设监测点,以减少干扰和误差。
- 考虑施工顺序和监控需求:应根据隧道施工顺序和监控需求,合理安排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 编号管理:监测点应编号管理,便于识别和追踪。
- 保护措施: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对监测点的影响,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具体布设要求- 监测部位:
- 洞周收敛位移:监测隧洞周边围岩的收敛情况,是判断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 拱顶沉降:监测拱顶部位的沉降情况,以评估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地表沉降:在地表对应部位布设沉降监测点,以了解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
- 特殊工程部位:如洞口、分叉处等,应设置监测断面以掌握特殊部位的变形情况。
- 断面间距:
- 监测断面间距的确定应根据工程长度、地质条件变化而定。地质条件良好时,间距可适当加大;地质变化显著时,间距应缩短。
- 对于一般铁路和公路隧道,根据围岩类别,洞周收敛位移和拱顶沉降监测断面间距有所不同。例如,Ⅰ类围岩的监测断面间距为5~20m,Ⅱ类围岩为20~40m,IV类围岩则大于40m。
- 测点布置形式:
- 监测方向一般可按十字形、三角形和交叉形等布置,具体形式应根据隧洞跨度和施工情况而定。
- 十字形布置适用于底部施工基本完成的隧洞,监测结构物内部的收敛位移量。
- 交叉形布置适用于隧洞顶部有施工设备的情况。
- 三角形布置易于校核监测数据,一般采用这种形式监测并调整支护参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 监测精度及频率:
- 监测仪器精度和方法取决于围岩工程地质条件、力学性质及环境条件。
- 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进度和变形情况确定,初期阶段应加密监测,取得一定数据资料后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 安全保护措施:
- 监测过程中应注重安全,确保监测人员的安全和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 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丢失。
三、监测方法隧道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水准仪、全站仪、地质雷达等。其中,全站仪在已知点或测定点设站,并用其他后视已知点定向,观测设站至监测点的角度、距离若干测回,观测成果合格后计算监测点坐标。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适用于隧道结构水平位移等监测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