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遥感技术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监测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进行耕地保护、防止违规占用和破坏成为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农田遥感技术以其高效、精准、实时的特点,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田遥感技术
农田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农田地表信息,通过图像处理、信息提取、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的动态监测、作物分类和长势分析。以序列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核心数据,该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农田的空间分布、面积变化、作物类型等信息,为耕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耕地利用变化图斑提取与分析
利用农田遥感技术,可以对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精准监测。通过对比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提取出耕地利用变化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耕地转为其他用地等。结合AI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对这些变化图斑进行自动分类和识别,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将提取出的耕地利用变化图斑与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进行套合分析,可以明确变化区域与永久基本农田的关系,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行为。这一过程对于发现违规改变耕地用途、“荒田”、“毁田”、“占田”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农作物分类与监测
农田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分类和监测。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植被波谱特征,可以构建粮食作物(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和非粮食作物(棉、油、糖、蔬菜等)的监测模型。利用面向对象/像元方法,可以实现对粮食、非粮作物分布的精确提取和监测。
这不仅有助于掌握农田的种植结构、作物长势等信息,还可以为农业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农作物分布数据,还可以分析出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为耕地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农田遥感技术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监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不仅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持。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耕地保护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应用,如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实现对耕地的全方位、多角度监测。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