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脏脏羊 于 2025-4-2 13:10 编辑
基坑监测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贯穿基坑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各个阶段,需结合设计、地质、环境等因素动态调整。以下是分阶段的详细说明: 一、前期准备阶段1. 方案设计- 依据文件:地质勘察报告、支护设计图纸、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如建筑物/管线分布)。
- 监测方案编制:
- 确定监测等级(如一级基坑需监测≥7项内容,二级≥5项)。
- 布点设计:水平间距20~30m,关键部位(阳角、深度突变处)加密。
- 选择技术手段(如自动化监测或人工巡检结合)。
2. 仪器校验与安装- 设备标定:测斜仪、轴力计等需经法定计量机构校准。
- 基准点布设:在变形区外稳定地层设置≥3个基准点(避免施工扰动)。
- 初始值采集:施工前至少连续3次测量取均值作为基准数据。
二、施工阶段监测1. 分层开挖期- 关键动作:
- 每层土方开挖后立即监测支护结构位移(如测斜管数据)。
- 支撑安装后24小时内测量轴力初始值。
- 典型频率:
- 开挖至50%深度前:1次/2天。
- 开挖至基底前:1次/1天。
- 暴雨、震动等异常工况后:即刻加测。
2. 支护结构施工- 锚杆/土钉监测:张拉锁定后测预应力损失(允许偏差±10%设计值)。
- 混凝土支撑裂缝:宽度≥0.3mm时需记录并分析原因。
3. 地下水控制- 降水井运行期:每日记录水位降深,周边水位骤降>1m/d时预警。
- 回灌井监测:防止回灌导致周边建筑物浮起。
三、施工后监测(回筑期)- 底板浇筑后:
- 监测频率降至1次/周,重点观察反弹变形(如基坑回弹≥0.5%H需加固)。
- 地下结构施工期:
- 拆除支撑时实时监测位移反弹(如每拆一层支撑测一次轴力)。
- 结构外墙回填后继续监测周边地表沉降至稳定(通常持续2~3个月)。
四、数据分析与反馈1. 数据处理- 数据修正:剔除温度、施工振动等干扰因素(如测斜管温度补偿)。
- 趋势分析: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判断收敛性(连续3天位移速率≤0.1mm/d可视为稳定)。
2. 预警与应对- 三级预警机制:
- 黄色预警(达控制值70%):加密监测至2次/天。
- 橙色预警(达控制值90%):暂停施工并召开专家会。
- 红色预警(超控制值):启动应急预案(如回填、增设支撑)。
3. 报告编制- 日报/周报:包含关键数据对比图、超限值说明。
- 总结报告:工程竣工后提交,需包含监测数据与设计预测的差异性分析。
五、特殊工况处理- 突遇流砂层:立即监测周边孔隙水压力,必要时注浆堵漏。
- 邻近地铁振动:增设振动传感器,控制爆破振速≤2.5cm/s。
- 冬季施工:防止冻胀导致支护结构位移(如加热测斜管防冻)。
六、案例流程示例某地铁深基坑(深度22m)监测全过程: - 前期布设48个测斜点、12个轴力计;
- 开挖至10m时发现单日位移4mm(超黄限),采取坑底堆载反压;
- 结构封顶后持续监测3个月,累计沉降18mm(符合控制值)。
关键控制要点- 全程留痕:所有数据需签字存档,作为工程验收依据。
- 多专业协同:监测方需与结构、岩土工程师实时共享数据。
- 技术迭代:推荐采用5G传输+BIM模型实现变形可视化预演。
通过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可有效将基坑事故率降低至0.1%以下(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