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行业实践:智慧管廊标杆项目与挑战应对

[复制链接]
8 0
Chenj8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年来,智慧管廊作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神经中枢,正加速从概念走向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多个标杆项目在全国落地,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伴随快速发展的还有技术适配性、运维复杂性等挑战。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解析智慧管廊的行业进展与应对策略。

一、标杆项目:科技赋能下的智慧管廊实践
中建七局昆山管网养护项目
技术突破:中建七局研发的排水管道巡检修补一体化机器人搭载红外热成像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95%以上的缺陷识别率,累计排查修复2300处管道缺陷及260余处雨污混接点,应急抢修超1.6万起。
效率提升: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该项目节省80%作业时间与75%成本,并获5项发明专利及20项实用新型专利,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
厦门市政集团厦门模式
规模与韧性:厦门已建成投用综合管廊约98公里,缆线管廊361公里,成功抵御多次台风考验,年节约道路修复成本2566万元,减少管线事故超180起。
全国输出: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及标准化运维体系,厦门经验拓展至雄安新区等20余省市,业务规模超1.4亿元,成为行业标杆。
万宾科技综合监测系统
全维度监控:集成温湿度、气体浓度、结构形变等传感器,结合大数据分析,实时预警沉降、裂缝等风险,降低运维停机时间,保障城市生命线稳定运行。



二、核心挑战:从建设到运维的多维难题
供应链与成本压力

供应链延迟:材料交付延误、物流受阻等问题频发,导致施工周期延长,如某项目因供应商质量问题被迫重新采购。
预算限制:老旧管廊改造资金需求大,部分地区依赖外部融资,需探索低成本技术路径与资金分配策略。
技术适配与标准缺失
多技术融合难题:物联网、AI与现有设施的兼容性不足,部分项目因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孤岛。
智能化运维门槛:3D可视化、机器人巡检等技术虽高效,但需跨领域人才支持,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运维复杂性与应急响应
突发问题处理:如武汉中法管廊检修延期事件,暴露了地下工程运维中不可控因素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跨部门协同低效: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割裂,应急响应依赖人工协调,难以满足实时需求。



三、应对策略:创新驱动与协同治理
技术突破:智能化与标准化并进
AI与机器人应用:推广中建七局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万宾科技的监测系统,实现检测-修复-养护全流程自动化。
3D可视化平台:如厦门市政集团的综合管廊管理平台,整合结构健康、环境参数等数据,提升决策精准度。
管理优化: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
动态资源分配:根据项目优先级调整人力与物资投入,优化供应链合作,减少延迟影响。
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统一数据平台,推动市政、应急、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提升应急响应速度。
政策与资金支持
财政补贴与融资创新:鼓励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如厦门通过标准化输出实现业务扩张。
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国家层面技术规范出台,减少区域间技术壁垒,促进规模化应用。



四、未来展望:从标杆普及的路径
智慧管廊的下一阶段需聚焦三大方向:
技术普惠化: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推动中小城市应用。
运维生态化: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模式,提升社会参与度。
国际经验融合:借鉴雄安新区厦门模式输出经验,参与全球智慧城市标准制定。
智慧管廊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应对极端气候、人口密集等挑战的核心基础设施。通过标杆项目的引领与系统性挑战的破解,未来城市的地下生命线将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57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