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运行的“主动脉”,其智能化与韧性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务院、住建部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全面推进管廊智能化升级与城市安全韧性提升。以下从政策框架、核心举措、地方实践及未来方向展开解析:
一、国家政策框架:目标与路径 量化目标与时间表 2025年关键节点:根据国务院《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5年底前需基本完成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同步推进物联感知设备部署,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2030远景目标: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推动城市运行更安全、智慧、高效,形成覆盖地上地下的智能监测网络。 政策协同与体系化推进 智能化改造要求:新建市政基础设施的物联设备需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老旧设施改造则需分阶段推进,逐步实现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与应急响应。 韧性城市支撑:政策强调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全域感知、动态评估的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二、核心举措: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升级 智能化市政设施建设 物联感知全覆盖: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式气体检测、结构应力监测)、5G/4G传输网络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端-边-云”协同的监测体系。例如,万宾科技的综合管廊监测系统已实现环境、结构、管线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南京江北新区综合管廊项目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数字底座,融合GIS、BIM与IoT数据,实现管廊运行状态“一张图”管理,提升应急指挥效率。 标准体系与技术创新 统一标准制定:国家推动建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涵盖数据共享、智能建造、安全运维等领域,减少技术壁垒。例如,杭州管道公司研发的“智能井盖”与“管廊智慧运维平台”已形成行业技术标杆。 产学研协同突破:南京市与浙江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建筑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资金支持与长效机制 多元化融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REITs等工具支持项目建设,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维。杭州管道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业务覆盖省内多地,形成可持续发展范例。 运维成本优化:武汉市中法管廊通过AI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厦门市政集团依托智慧平台年节省道路修复成本超2500万元,验证了智能化升级的经济效益。
三、地方实践:从试点到标杆的探索 南京江北新区:全链条智慧化示范 通过9.2公里综合管廊与22公里二期工程,集成电力、通信、燃气等多类管线,并依托物联网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成为全国管廊智能化标杆。 杭州管道公司:国企数字化转型样本 累计建设通信管道4202沟公里,运维地下管廊57.6公里,首创智能井盖、无人机巡检等应用,解决“马路拉链”“城市内涝”等痛点,惠及35万用户。 厦门模式:韧性城市的全国输出 建成98公里综合管廊与361公里缆线管廊,抵御多次台风考验,年减少管线事故180余起,经验复制至雄安新区等20余省市,形成规模化效应。
四、挑战与展望:迈向更高阶韧性 当前挑战 技术适配难题:老旧设施改造中物联网设备兼容性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仍存。 运维复杂性:跨部门协同效率低,应急响应依赖人工调度,如武汉中法管廊检修延期事件暴露的运维风险。 未来方向 全域感知网络: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绿色能源融合:探索氢能、CCUS等新能源管输技术,拓展多介质管网协同应用场景。 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开放部分数据,增强市民对城市安全的认知与协同治理能力。
结语
政策驱动下的管廊智能化与韧性建设,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通过技术创新、标准统一与模式创新,城市“生命线”的智慧化转型不仅保障了安全运行,更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与技术迭代,地下管廊将深度融入智慧城市生态,为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