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大基坑工程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环节。然而,复杂的地质条件、密集的周边环境及施工风险对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最新案例与技术进展,探讨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开挖监测的核心要点与实践经验。
一、复杂环境下的监测挑战 深大基坑工程常面临以下挑战: 地质条件复杂:如软弱土层、高地下水位、海陆交互相冲积地层等,易导致支护结构变形和周边沉降。 周边环境影响: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及交通设施对变形敏感,需严格控制位移与沉降。 施工动态风险:分层开挖、支护结构受力变化等需实时监测,以规避塌方、渗漏等风险。
二、核心监测技术与创新应用 多参数自动化监测系统 智能传感设备:如新型锚杆监测装置,通过电极触片与联动轴组件实时捕捉基坑平移、沉降、内移/外移,并触发多级预警。 物联网与AI算法:岗贝村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集成高精度传感器与云端分析,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预警效率提升50%。 三维数值模拟:结合Plaxis3D等软件模拟开挖过程,验证支护结构合理性,优化设计参数。 关键监测项目 支护结构变形:水平位移、倾斜、应力变化(如钢筋应力计、测斜管监测)。 周边环境影响:邻近建筑沉降、地下管线位移、地表裂缝扩展等,需结合精密水准仪与雷达感应技术。 地下水与土体参数:水位波动、孔隙水压力及基底隆起监测,防止渗漏与管涌。 预警与应急响应 设定警戒值(如水平位移不超过0.7%开挖深度,单日增速≤5mm),并建立“监测-预警-处置-验证”闭环管理。 深圳新规要求第三方监测单位介入,数据异常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注浆堵漏、调整支护方案)。
三、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兰州深大基坑项目 采用“咬合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验证支护结构对周边建筑变形的有效控制。 北京地铁通风道基坑 通过全站仪与精密水准仪监测,侧壁最大水平位移仅19mm,周边地表沉降10.42mm,均未影响施工安全。 岗贝村旧改项目 集成声光联动警示牌、起重机械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
四、政策规范与未来趋势 地方标准完善 四川省发布《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标准》,推动区域化监测体系规范化。 深圳市新规强调建设单位责任,要求24小时巡查与专家论证,确保施工透明化。 技术发展方向 智能化穿戴设备与无人机巡检: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与覆盖范围。 BIM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可视化模拟与风险预判。
结语 深大基坑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技术创新、规范标准与多学科协作,未来将实现更高效的风险管控。无论是传统仪器的升级,还是AI 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目标始终是让每一寸土地的开挖都在“智慧之眼”的守护下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