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技术经验分享] 如何用无人机进行灾害地质勘探

[复制链接]
89 0
张女士 发表于 2025-8-13 08:53:2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何用无人机进行灾害地质勘探


利用无人机进行灾害地质勘探,是通过搭载多种专业传感器、结合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区域的快速勘察、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其核心优势在于规避人员风险、提升效率、覆盖复杂地形。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应用如下:


一、前期准备:明确目标与设备选型


灾害地质勘探的核心目标是快速获取灾害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隐患点分布、受灾范围等信息,因此需根据灾害类型和勘探需求选择适配设备:


1. 无人机平台选择


小型多旋翼无人机:适用于小范围(如单个滑坡体、崩塌点)、复杂地形(如峡谷、陡坡)的精细化勘探,优势是灵活性高、悬停稳定,可近距离拍摄细节。


固定无人机:适用于大范围(如地震后的县域、泥石流流域)快速扫描,续航时间长(2-5 小时)、覆盖面积大(单架次可达数十平方公里),适合初步圈定灾害影响范围。


垂直起降固定翼:结合多旋翼和固定翼优势,无需跑道即可起飞,兼顾大范围覆盖与局部精细勘察,常用于复合型灾害区域。


2. 传感器配置


清光学相机:获取高分辨率(厘米级)可见光影像,用于识别地表裂缝、房屋损毁、道路中断等直观灾害特征。


激光雷达(LiDAR):通过发射激光束穿透植被、烟雾或粉尘,直接测量地表真实高程,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尤其适合密林覆盖区的滑坡体形态、崩塌体体积测算。


多光谱 / 热红外相机:多光谱可识别植被枯萎(反映地下水位变化或土壤松动),热红外能捕捉地表温度异常(如火山活动、地下热水异常区,辅助判断地质活动)。


气体传感器(可选):在火山喷发、尾矿库泄漏等灾害中,可检测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浓度,评估环境污染风险。


3. 辅助设备


RTK/PPK 高精度定位模块:确保无人机飞行轨迹和影像坐标精度(厘米级),为后续数据拼接和建模提供基准。


应急通信模块:在灾害导致地面通信中断时,通过卫星或中继设备实现数据实时回传(如 5G + 卫星融合通信)。




(照片来源于网络)


二、飞行作业:航线规划与数据采集


灾害区域往往存在地形复杂、信号干扰、二次灾害风险(如余震、滑坡),需科学规划飞行方案:


1. 航线设计原则


全覆盖与重点聚焦结合


大范围区域采用条带式航线(平行航线 + 交叉航线),确保影像重叠度(航向 80%+ 旁向 70%),满足三维建模需求;


对隐患点(如裂缝密集区、边坡变形带)采用环绕飞行、倾斜拍摄,获取多角度细节影像。


安全优先


避开高压线、危岩区等障碍物,设置禁飞区;


飞行高度根据勘探精度调整(精细勘察 50-100 米,大范围扫描 100-300 米),同时预留足够续航冗余应对突发天气(如阵风)。


2. 数据采集要点


多时段拍摄:例如滑坡区域需在雨后、晴天分别拍摄,对比分析雨水渗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动态监测频率:对活跃灾害点(如持续变形的滑坡),采用 “每日 1-2 次” 高频飞行,捕捉位移变化;


同步记录辅助信息:如拍摄时的天气、灾害现场目击者描述,辅助后续数据解译。


三、数据处理:从影像到地质信息


通过专业软件对原始数据(影像、点云)进行处理,提取灾害地质关键信息:


1. 基础数据处理


三维建模:利用 Pix4D、ContextCapture 等软件,将多视角影像拼接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三维实景模型,直观呈现灾害区域地形;


点云分类:对 LiDAR 点云数据去噪(剔除植被、噪声点),保留地表真实点,生成数字地表模型(DSM),用于计算滑坡体体积、沟谷深度等。


2. 灾害特征提取


裂缝与形变识别: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 DEM 或三维模型,用差分干涉技术(D-InSAR) 计算地表位移量,标记超过安全阈值的变形区域;


隐患点圈定:结合 AI 算法(如深度学习)自动识别影像中的危岩、松散堆积体、水体淹没区等,生成 “灾害隐患分布图”;


物质组成分析:利用多光谱数据反演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判断边坡是否因雨水饱和而失稳。


四、应用场景:针对性解决灾害勘探需求


不同灾害类型的勘探重点不同,无人机技术可针对性发力:


1. 地震灾后勘探


快速生成灾区三维模型,评估房屋损毁程度、道路中断位置,辅助救援路线规划;


识别地表裂缝带、山体崩塌隐患,划定次生灾害警戒区。


2. 滑坡与崩塌监测


定期拍摄滑坡体,计算不同部位的位移速率(如顶部拉裂、中部滑动、前缘鼓胀),预测滑动趋势;


用 LiDAR 穿透密林,获取滑坡体内部的松散层厚度,评估稳定性。


3. 泥石流隐患排查


对沟谷两侧的松散堆积物(物源区)进行量算,判断泥石流规模潜力;


结合 DEM 分析沟谷坡度、弯曲度,预测泥石流流通路径和堆积范围。


4. 火山活动监测


用热红外相机捕捉火山口温度变化,监测岩浆活动;


航拍火山灰覆盖范围,评估对周边土地、植被的影响。


总结


无人机技术通过 “快速响应 + 立体感知 + 动态监测”,已成为灾害地质勘探的核心手段,尤其在灾后应急和隐患排查中不可替代。未来,随着无人机续航提升(如氢燃料动力)、传感器集成化(如同时搭载光学 + 热红外 + LiDAR)及 AI 解译速度加快,其在灾害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将更精准、更智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1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820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