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深厚淤泥层基坑开挖岩土动态监测:技术挑战与实践策略

[复制链接]
25 0
Chenj8 发表于 前天 08:5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深厚淤泥层基坑的监测难点
深厚淤泥层因其高含水量、低承载力及流塑性特征,成为基坑工程中的重大挑战,具体难点包括:
土体稳定性差:淤泥层在开挖过程中易发生流变、蠕变,导致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加速,甚至引发整体滑移。例如,武汉某基坑在开挖时因9米厚流塑状淤泥层自稳性差,导致冠梁顶位移超50mm,需紧急加固。
水文环境影响:淤泥层常与地下水富集区连通,地下水位波动易引发管涌、渗流等风险。苏州某项目在粉砂地层中因地下水位异常上升,导致基坑边缘沉降接近报警值。
邻近设施扰动:城市密集区基坑常紧邻地铁、建筑群,如沈阳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基坑距运营线路仅24.25米,对变形控制精度要求极高。



二、动态监测的核心技术与方法
1. 多参数融合监测体系
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全站仪监测桩顶位移(精度≤2mm),测斜仪监测深层土体位移(精度0.01mm/m)。
竖向变形:精密水准仪实时跟踪地面沉降,重点布设于淤泥层交界处及支护薄弱区。
力学响应监测:
桩身应力:钢筋计对称布设于桩体前后侧,竖向间距2~4米,捕捉弯矩极值。
锚索轴力:轴力计监测锚索受力,结合数值模拟优化支护参数。
水文监测:电测水位仪实时反馈地下水位,结合土压力盒分析渗流风险。
2.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
实时数据采集: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如北斗定位系统)实现分钟级数据更新,并自动清洗异常值。
AI预警模型:基于LSTM神经网络预测变形趋势,沈阳某项目通过AI模型将预警准确率提升40%
三维可视化平台:集成BIM与监测数据,动态生成风险热力图,辅助决策调整。例如,广州某基坑通过三维地质模型提前预警水位骤降风险,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3. 应急处理技术
高压旋喷锚索加固:针对淤泥层锚固力不足问题,武汉某工程采用旋喷锚索技术,通过扩大锚固体直径提升抗拔力,成功控制变形。
被动区土体加固:福建霞浦核电站基坑采用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方案,通过密排搅拌桩增强坑底土体稳定性,确保监测数据均在预警值内。
动态调整支护参数:苏州某项目在监测到变形异常后,紧急增设钢支撑,使变形速率降低60%



三、典型案例分析
武汉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基坑
问题:东南角揭露9米厚流塑状淤泥层,冠梁顶位移超50mm,周边路面开裂。
措施:采用高压旋喷锚索加固,结合双排灌注桩与搅拌桩被动区加固,最终变形恢复稳定。
沈阳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
创新:36.8米超深基坑采用盖挖逆作法,部署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控制变形速率≤2mm/d,规避邻近地铁扰动。
福建霞浦核电站淤泥质基坑
成果:通过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被动区加固支护结构,监测数据均低于预警值,为类似工程提供范本。



四、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基坑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监测-预测-调控闭环管理,提升风险预判能力。
绿色监测技术:推广泥浆干化回填(如沈阳项目处理4万立方米泥浆)及浅埋式传感器,减少环境扰动。
标准化与智能化融合: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行业标准,推动5G+边缘计算在实时监测中的应用。



结语
深厚淤泥层基坑的动态监测是平衡工程安全与效率的关键。通过智能化技术革新、多参数融合分析及快速应急响应,可有效化解淤泥层带来的风险。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基坑监测将迈向更高精度与可持续性,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102

发布主题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