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七喜a 于 2019-9-25 20:29 编辑
导致基坑失效的因素: 1、设计安全度不够,考虑不周全 2、设计概念错误 3、设计人员对当地土性不熟悉 4、勘察数据不完善,可靠性差 5、地质情况局部突变 6、施工未按照设计图纸要求 7、围护桩(墙)施工质量 8、搅拌桩(旋喷桩)施工质量 9、锚杆(土钉)施工质量 10、支撑杆件施工质量 11、支撑杆件内部损坏(内伤) 12、围护结构未达到设计强度开挖 13、挖机及车辆破坏围护结构 14、挖机及车辆悬停支撑作业 15、基坑外施工荷载超出设计允许,尤其动荷载超标; 16、基坑顶放坡卸土不足 17、基坑超深开挖,没有设计要求分层开挖 18、基坑长期暴露,垫层和底板未及时跟进恶劣气候长时间影响 19、周边开挖、打桩施工对基坑的影响 20、止水帏幕失效 问题描述:施工质量不合格导致支撑失效。
原因分析:圈梁、钢筋混凝土支撑和系杆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圈梁产生局部扭转效应,从而产生混凝土开裂导致锁口刚度严重下降。 预防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支撑体系施工质量。 问题描述:坑外堆土,导致支撑失效。
原因分析:坑外堆土导致支撑体系受力过大。 预防措施:基坑外堆土时,堆土应据基坑边缘1m以外,堆土高度不得超过1.5m。 问题描述:支撑桩抗力不足。 原因分析:围护桩嵌固长度不足。 预防措施:围护桩的嵌固深度应进行核算,即核算被动土区水平抗力是否满足。 问题描述:围护桩踢脚。 原因分析:坑外土体压力过大。 预防措施:在监测方面找到可行的方法尽早发现破坏的迹象以保证安全,如设置测斜管、轴力计。 问题描述:立柱破坏。 原因分析:与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隆起、竖向开挖卸荷、开挖方式、工程桩坐落的地层特性、承压水头、支撑类型与支撑道数等很多因素有关。 预防措施:当基坑尺寸较大时,可减少支撑的计算长度。 问题描述:基坑整体失稳。 原因分析:坡顶堆物,行车基坑边坡太陡;开挖深度过大;土体遇水使土的自重增加;地下水的渗流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土体竖向裂缝中的积水产生侧向静水压力等。 预防措施:综合考虑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因素,根据经验确定土方边坡,保证边坡大小,使坡顶荷载符合规范要求,或设置必要的支护。 问题描述:坑底隆起。 原因分析:由于开挖后的卸载引起的回弹量,基坑周围土体在自重的作用下使坑底土向上隆起。 预防措施:加强坑底位移的监测。一旦发现某部分坑底位移达到警戒值,立即在此处回填土,直至坑底不再产生位移,然后利用旋喷机和配备的水泥对土体进行加固。 问题描述:桩身缺陷。 原因分析:未设置钢筋笼保护层垫块。 预防措施:减少导管升降次数。导管升降次数越多越容易夹带沉碴进入混凝土中造成桩身缺陷,导管上口离孔内混凝土顶面高度足够长时,禁止导管升降乱拉,由导管内混凝土产生超压力或冲击力自动下灌。当浇注到末期混凝土确实难以下灌时,应控制升降次数,保证顶层混凝土质量 。按设计要求设置保护层垫块。 问题描述:坑外塌陷、桩间漏土。 原因分析:基坑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基坑底土因卸载而隆起,造成基坑或边坡土体滑动;地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的涌砂、涌泥、涌水等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预防措施:重视基坑监测、改善技术交底、加强施工监管。 问题描述:管桩倒楼。 原因分析:土方堆放不当、基坑开挖违反相关规范,管桩基础受剪力过大,导致倒楼。 预防措施:施工方对基坑开挖及土方处置须采取专项防护措施,监理方对建设方、施工方的违法、违规行为未进行有效处置,对施工现象隐患须及时报告。 来源:来自网络公开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