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环境监测: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复制链接]
82 0
Chenj8 发表于 2025-10-22 09:04:4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场由政策引领、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环境监测领域悄然发生。
你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偶尔会看到一些小型玻璃房子,房顶立着细长的杆状设备。它们实时监测着空气中的PM2.5、臭氧浓度。这些设备连接着一个庞大而无形的网络,守护着我们的呼吸。
在长江口,水质预警浮标站随着波浪起伏,内部仪器对水质的任何异常变化保持着高度警惕。在重点排污企业,监测传感器直接与环保部门平台相连,数据造假会触发秒级报警
这一切背后,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结果。环境监测已从单纯的环保手段,演变成为一个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01 政策高压:环境监测行业的指挥棒紧箍咒
政策是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一系列高规格、高标准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整个行业划定了跑道,指明了方向。
2025年,成为中国环境监测政策深化的关键年份。 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正在重塑这个行业的生态。
去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今年3月,又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
这些文件构成了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
政策导向正沿着三条主线纵深发展:
监管趋严已成为新常态。2025年联合修订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显著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该政策严格人员资质、设备防篡改及场所管理,旨在从源头上遏制数据造假与恶性竞争
技术规范迈向天空地海一体化。上海等地的实践体现了监测网络建设的新高度,涵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甚至细微到探索开展超细颗粒物监测,构建覆盖多级河网、融合eDNAAI图像识别等新技术的水生态监测网络
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由之路。《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设定了明确的两步走路径
2027年,重点区域要率先探索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到2030年,实现国家网系统性重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跃升
02 市场响应:五百亿赛道上的机遇与变革
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环境监测市场正迎来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双重机遇。
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据共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506.23亿元,同比增长5.7%。这仅仅是监测服务的市场空间。
若考虑相关的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更为庞大。据测算,2024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达到9200亿元,整个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在2024年达1.3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6万亿元
市场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
行业集中度提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监测准入标准的升级,进一步抬高了行业门槛。缺乏技术实力和小散乱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而头部企业则凭借技术、资本和资质优势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价格竞争正向价值竞争转变。随着监测服务价格有望修复,行业从过去的低价恶性竞争逐步回归到注重数据质量和服务的良性轨道
03 产业链变革:从设备到服务的价值重塑
环境监测产业链正经历深刻重构,从上游的监测设备制造到中游的监测服务,再到下游的数据应用,每个环节都在政策与市场互动中寻找新的定位。
上游设备领域,创新驱动成为主旋律。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实施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三年提升行动
政策着重推动监测仪器国产化,重点推动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
中游监测服务,多元化和专业化成为突破口。 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引导中小型监测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上海等地积极探索与社会监测机构共同建设智能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创新基地
下游数据应用,价值挖掘成为新增长点。 环境监测数据不再仅仅服务于环保考核,更成为环境管理的决策依据。政策要求深化监测数据应用价值,加大算力资源供给。
运用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这些数据正在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支撑。
04 资本动向:绿色金融赋能监测创新
环境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多元资本的密切关注,资本已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科创板专项层成为技术型环保企业的及时雨2025年,证监会设立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专项服务未盈利但具技术突破性、高研发投入的科技企业
该机制显著利好技术型环保企业,破解膜材料、碳捕集、固废资源化等领域研发周期长导致的融资困局
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拓宽了环保项目的资金渠道。 截至2025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90亿元,环境权益质押融资规模较上年增长41%
投资逻辑已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投资。资本市场对环境监测企业的评估,更加注重其技术壁垒、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
聚光科技、雪迪龙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受到市场关注。同时,环境监测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成为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
05 未来趋势:数字孪生与全球化布局
随着政策的持续引导和技术的不断突破,环境监测行业呈现出若干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智慧环保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环保市场规模将达到940亿元。智慧环保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环保升级
而是通过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将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嵌入环境要素中,利用超级计算与云计算整合数据,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的智慧化转型
数字孪生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围绕智慧水务、管道清污、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智能化污染治理装备。
加快仿真模拟软件、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这将成为未来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方向。
碳监测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碳监测作为支撑碳交易市场的基础环节,迎来历史性机遇
上海等地已明确提出要夯实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强化温室气体演变趋势精细化评估支撑,优化现有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网络
全球化布局逐步展开。 政策支持优势环保装备企业走出去,推动环保装备企业积极承建国际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工程,扩大环保技术和设备出口
未来将有更多中国环境监测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为世界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未来的环境监测,将不再局限于地面。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设备将构成一张覆盖天空地海的立体监测网。在这张网里,数据如血液般流动,算法如大脑般思考。
政策塑造市场,市场驱动创新。随着环境监测网络日益密集,监测指标日益精细,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加透明、更加精准的环境治理时代迈进。
数智化转型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整个环境管理理念的变革——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218

发布主题
一周热帖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
扫码登录
扫码识别 即刻登录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