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52监测网

安全监测行业网站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热门文章]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

[复制链接]
233 0
张女士 发表于 2023-8-16 10:37:1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分钟快速注册,登录后可查看、下载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张女士 于 2023-8-16 10:46 编辑

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于基坑工程全过程。全面、高精度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工程安全的透视眼。基坑监测点怎么布置?基坑监测频率有什么要求?都给你整理成表格了,学习起来一目了然。

一、基坑监测频率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
1、基坑向下开挖期间,开挖初期,监测不应少于3-5天一次;开挖中期,监测不应少于1-2天一次;开挖后期,监测不应少于5-7天一次;直至开挖停止后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
2、当地面、支护结构或周边建筑物出现裂缝、沉降,遇到降雨、降雪、气温骤变,基坑出现异常的渗水,坑外地面荷载增加等各种环境条件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
3、基坑监测频率与基坑类别、施工开挖深度、基坑设计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参数,准确判断监测频率;如遇突发情况,加大监测频率。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关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频率有所不同,从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定夺。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
  
基坑类别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深度(m)
  
  
≤5.0
  
  
5.0-10.0
  
  
10.0-15.0
  
  
>15.0
  
  
一级
  
  
开挖深度(m)
  
  
≤5.0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0-10.0
  
  
-
  
  
1次/1d
  
  
1次/1d
  
  
1次/1d
  
  
>10.0
  
  
-
  
  
-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0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0-14.0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0-28.0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0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二级
  
  
开挖深度(m)
  
  
≤5.0
  
  
1次/2d
  
  
1次/2d
  
  
-
  
  
-
  
  
5.0-10.0
  
  
-
  
  
1次/1d
  
  
-
  
  
-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0
  
  
1次/3d
  
  
1次/2d
  
  
-
  
  
-
  
  
7.0-14.0
  
  
1次/5d
  
  
1次/3d
  
  
-
  
  
-
  
  
14.0-28.0
  
  
1次/7d
  
  
1次/5d
  
  
-
  
  
-
  
  
>28.0
  
  
1次/10d
  
  
1次/10d
  
  
-
  
  
-
  
注: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监测项目
  
  
监测周期
  
  
测点数量
  
  
测点的布置
  
  
监测方法及精度
  
  
监测频率
  
  
桩墙顶(支护结构圈梁围檩、冠梁、基坑坡顶等)水平位移、垂直沉降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3点,且每20m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
  
  
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支撑轴力
  
  
支撑设置至拆除
  
  
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每一支撑不少于3点
  
  
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
  
  
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立柱变形
  
  
全过程
  
  
不少于构件的20 %,且不少于3个
  
  
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
  
  
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
  
  
坑外地下水位、坑内地下水及基坑渗漏水状况
  
  
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1点
  
  
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
  
  
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
  
  
1次/2天
  
  
邻近房屋沉降、倾斜、裂缝
  
  
开挖至±0.00
  
  
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10-15m或每隔2-3根柱设置一点;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测布置;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
  
  
开挖至±0.00
  
  
每10m设一观测点
  
  
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1点,边长大于50m时,可增加1~2点
  
  
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50m基坑,可增设1-2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
  
  
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1mm
  
  
1次/2天
  
  
支护结构(板墙、圈梁、围檩冠梁等)内力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m
  
  
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1次/3天
  
  
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全过程
  
  
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
  
  
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裂缝、地面超载状况
  
  
开挖至回填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
  
  
1次/2天
  
  
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等)
  
  
设计时
  
  
检查气象资料
  
  
锚杆、土钉的应力和轴力
  
  
全过程
  
  
非予应力锚杆和土钉抽取构件的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
  
  
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
  
  
应在锚杆或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1次/2天
  
  
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开挖至基础底板完
  
  
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
  
  
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
  
  
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1mm
  


二、基坑监测点布置
1、基坑及支护结构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②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③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制成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3)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10%,且不应少于3 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部位。

4)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 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5)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

6)基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 个。
②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30m,数量不应少于3 个。

7)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②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 个监测点。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5m,下部宜加密;
③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 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8)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竖向布置的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一般为2~5m,数量不宜少于3个。

9)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②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 处。
③水位观测管的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④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2、基坑周边环境
从基坑边缘以外1~3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

1)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5~20m 处或每隔2~3 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 个监测点;
②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③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④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⑤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
⑥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 点。

2)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 点。

3)建筑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②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参考“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的规定。

4)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 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5)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②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1~3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③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

6)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按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 个。

7)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在竖向布置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测点深度、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收藏
收藏1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474

发布主题
关注我们
自动化监测技术交流

客服电话:010-62978778

客服邮箱:support@anxinjoy.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隅嘉华大厦c座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600099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00号